呼吸科pccm是看什么病,呼吸科做ct查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12:34:17

融媒体记者 荆冰


呼吸科pccm是看什么病,呼吸科做ct查什么(1)

七十年,中国呼吸学科经历了由弱变大,由大正在变强的历史进程。而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32年的发展壮大之途,也走得坚定而又顽强。三代呼吸人,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相比国内北京协和、瑞金等医院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呼吸学科,安徽省立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正值壮年,充满了勃勃生机。2017年底,这所百年老院正式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学科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踏上了新的征程,再次扬帆启航。

近日,《医师报》记者专程奔赴安徽,对中国科大附一院三代呼吸人的代表崔皖芳教授、徐晓玲教授、梅晓冬教授、操乐杰教授、胡晓文教授和章俊强教授进行了专访,听他们讲述科室初创、传承、发展、创新的过往。从中,我们感受到新中国呼吸学科发展的脚步,更感受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人“呼吸与共,薪火相传”的力量。

呼吸科pccm是看什么病,呼吸科做ct查什么(2)

三次建设 两次撤掉激情燃烧的创业年代

1988年6月,在安徽省结核病医院工作的崔皖芳教授,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请于期限内到安徽省立医院报到,工作职责是:筹建呼吸科。

对于省立医院,崔皖芳教授再熟悉不过了。20世纪60年代崔教授大学毕业后,于1971年被分配到省立医院主要从事肺结核等传染病的治疗工作。其间,服从国家对于医院规划的调整,她与省立医院的关系也是分分合合。1983年,她从省立医院的肺科整建制地转入省结核病医院工作,而省立医院随之也不再设有呼吸科,每当遇到肺炎、感染等疾病,她也只是过来参与会诊。6年后突然被调回省立医院,她知道,呼吸科的春天也许要来了。

然而现实却给崔皖芳教授泼了一盆冷水,刚到省立医院的她单枪匹马,没有检查器材,没有病床,甚至连个落脚地都没有。当时正值医院起步阶段,每个科室床位都很紧张,接纳她就等于要让出自己科的资源。她理解同事们的难处,但也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医院要申报三甲,绝不能让呼吸科拖了全院的后腿!

崔皖芳教授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干劲十足,一边忙着筹建科室,一边抓紧找回患者。当时医院规定专科门诊一周只能出一次,只要哪个诊室没人,她就挂上呼吸科的牌子,收患者看门诊。通过这样打“游击战”的方式,诊室逐渐固定了下来,呼吸科门诊也终于能够天天开了。

相比其他内科科室,呼吸科是非常考验医生动手能力的一门学科,尤其是气管镜,“呼吸科离开气管镜,就等于大半个腿没有了”,崔皖芳说。但当时的呼吸科却极度缺乏医疗器械与资源,没有现成的气管镜,她就借用外科的;没有内镜室,她就跟门诊手术室护士长商量在门诊手术室进行气管镜检查,“工作量算你们的,帮我的患者做一下好不?”没有病床,她就把患者安排在走廊……上午查房,下午门诊,不到3个月,合肥及其周边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便奔走相告:省立医院有呼吸科了!

如今,建科初期的一幕幕情景依然深深印刻在崔皖芳教授的脑海深处:“那时候我承担着全院的会诊,电话就放在床头,基本上一周最少三天夜里要到病房来会诊。我也不怕苦不怕累,哪个喊我,我就觉得你既然电话打给我,那就是我的责任了。”

借用外科气管镜1年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科的气管镜,气管镜成了当时她诊断顽固性胸水、咳血、胸膜炎等疾病的“利器”,她还会出奇制胜,自创一些简单的器械或是灵活采用新的方法,往往效果奇佳。她曾经用明胶海绵,为一个3岁孩子堵住支气管瘘口,修复了支气管胸膜瘘,如今孩子已大学毕业;她也曾用人工气腹的方法,将一名20多岁支气管扩张导致大咯血的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1988年9月,呼吸科终于正式挂牌成立,在与消化科、肾内科共用的病区内拥有了9张病床,承担着省内会诊、院外会诊、院内夜间急诊和会诊工作,为兄弟科室提供了呼吸专业的帮助。随着科室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以及患者日益增加的看诊需求,他们先后与儿童医院、红十字会、康复医院横向合作,开设独立的呼吸病区。年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省立医院呼吸科的口碑也在安徽省内逐渐走高,成为省立医院不可或缺的临床科室。

顺时应势 厚积薄发一路征尘一路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医院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科要有特色,人要有专长”,大力培养人才,选拔优秀医生去国内甚至国外学习、进修,吸取先进的诊疗经验为我所用成为医院管理者们的共识。

1999年,安徽省立医院呼吸科第一位住院医生,也是科里的第一位研究生梅晓冬教授考取了笹川医学奖学金,前往日本进修学习。

走出国门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充实着自己,对临床科研的兴趣也日益加深。时任科室行政副主任的他,很快意识到科研才是一个科室乃至整个学科发展的支柱和助推器。省立医院是全国最好的器官移植中心之一,但移植后肺部感染是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且不同时期感染的病原学也不太一样。如何服务好医院发展大局,为移植患者术后保驾护航一直是他们科研的重点课题。

肺孢子菌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器官移植后肺部感染,但当初第一例肺孢子菌感染的诊断过程梅晓冬教授却依然记忆犹新。因为都没有经验,他和胡晓文主任一起,和检验科鲁怀伟主任积极沟通,查阅资料,还向北京协和和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的专家,以及美国的同行求教,“费了很大的劲”,才终于确诊。现在肺孢子菌感染研究也已成了科室科研课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慢阻肺是常见病,但是慢阻肺发展到后期,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手术介入。2009年,梅晓冬教授率先开展了用支气管活瓣治疗慢阻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9年,为了更好地提高安徽省呼吸慢性疾病的诊疗水平,他推动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组长单位的身份成立了安徽省呼吸专科联盟,希望在慢阻肺、哮喘等领域通过临床课题,进行一些深入临床研究,带动全省呼吸慢病的规范化治疗的开展。

呼吸科pccm是看什么病,呼吸科做ct查什么(3)

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开展世界慢阻肺日义诊活动

与梅晓冬教授一样,操乐杰教授也是通过北京协和医院的进修学习,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终成为安徽省肺癌诊疗领域的标杆和旗帜。

“大夫,我得的这个肺癌为什么不能早点告诉我?”1995年,还是主治大夫的操乐杰教授在门诊不止一次听到患者这样的问题,他甚至不敢正视患者绝望的目光。当有机会来到心中的圣地——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学习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肺癌的早诊早治作为今后专业的主攻方向,师从当时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肺癌早诊早治组长李龙芸教授。

在协和的一年里,他上午跟随老师查房出门诊,下午就一头扎进临床课题研究之中,一年时间,整整瘦了23斤。二十五年来,他一直心无旁骛,探索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创造了多项第一:2013年,他拿到了肺癌方向的安徽省科技攻关课题,这在省立医院是第一次,而且他攻关的课题多基因检测很快便应用于临床;他还先后在省内成立了肺癌靶向治疗分子诊断专委会、2016年肺癌早期诊断协作组、2019年肿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委会;以安徽省靶向治疗专委会为班底,他们每年还定期举办立足安徽、影响全国的中国肺癌新安高峰论坛,这是最权威、最具品牌价值的肺癌论坛,目前在全国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至今已举办了7届。每年盛会期间,全国乃至全球业内大咖都会应邀出席。今年,包括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广东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主委、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胸科医院陆舜教授,还有傅小龙教授及王绿化均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授课交流。每年的肺癌新安高峰论坛也成为全省呼吸系统同仁最为期待的提高学术水平、开阔眼界的平台和渠道。

呼吸科pccm是看什么病,呼吸科做ct查什么(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