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哈啰单车的计费规则。/各APP截图
尽管如今三大共享单车平台都推出了免押金骑车服务,用户通过授权芝麻信用分或微信支付分等方式就可直接扫码骑车,但是增加了许多附加费用。
对于停放在运营区外的车辆,运营方还要收取2-20元不等的超区调度费。也就是说,用户除了得承受使用价格的上涨外,一不小心还得交“罚款”。
没那么方便的共享单车,还更贵了,这才是用户真正不满的原因。
不过,俗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当年咱从共享单车身上薅的羊毛,今后大概得悉数奉还了。
当然,不少人选择“用脚投票”,你涨你的价,我走我的道。共享单车涨价了?咱不骑了!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的出现改变了不少人的出行习惯,满足了“最后一公里”的刚需。然而,经历了摩拜“卖身”、ofo“爆雷”、接二连三的涨价过后,用户对共享单车的支持还会一如既往吗?
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依然屡见不鲜。/视觉中国
一直涨价的共享单车
只因“走投无路”?
在共享单车的发展初期,摩拜单车的押金为299元/辆,ofo小黄车的押金是199元/辆。根据ofo当时的估算,平均每辆被投入市场中的单车可以负载6-10份押金,由此形成的现金流足以支撑企业扩大单车生产和投放数量,计时收费只是作为补充。
动辄上百元的押金,成了共享单车企业初期不断烧钱抢市场、抢流量的实力和底气。那时候,铺天盖地的宣传、一家比一家疯狂的补贴,将共享单车行业推向了巅峰,也推到了悬崖边上。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摩拜负债10亿美元“卖身”,ofo的押金至今仍未还清。遍地狼藉过后,大家才如梦初醒,疯狂烧钱、低价补贴、抢占市场并不是所有行业的必胜法则。
2017年,杭州城南一处空地停放被查扣的共享单车,像不像共享单车“坟场”?/视觉中国
如今,共享单车行业迎来了痛苦的转型阶段。
放弃了押金模式的共享单车,必须开始“自负盈亏”,承担单车的原材料价格波动、运营和维护成本等各种支出。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自行车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10%,原材料上涨的压力正在从自行车制造企业向下游传导。
近两年,包括金属材料、塑胶在内的自行车上游原材料都在涨价,基本上涨15%-20%。自行车的核心零部件材料,铝锭占自行车成本的20%-30%,而其价格从13000元/吨涨到23000元/吨,涨幅超过80%。
2022年,上海虹口区街头,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清运街头扎堆停放的共享单车。/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是共享单车自诞生以来一直居高不下的运维成本。
据深燃报道,哈啰CEO杨磊曾告诉媒体,一辆单车每日运维成本为0.3元,每天每辆车的折旧成本是0.6元。ofo也曾给出一组数据,折旧费用和运维费用为每天每辆2元。
也就是说,每辆共享单车每天的运维和折旧成本大概在1-2元,而一辆单车每年就要花费365-730元。假设共享单车企业投放5万辆自行车,一年的运维成本就能高达上千万元。这还没有计算丢失、严重损坏等极端情况,最终成本只会更高。
与各种繁杂的成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享单车始终单一的盈利模式——计时收费、广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