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ofo、小蓝,曾经的共享单车“三巨头”,如今早已黯然离场。/视觉中国
如此看来,涨价似乎是共享单车行业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然而,站在用户的角度,无论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大“洗牌”,共享单车的运维成本有多高,他们眼中的现状似乎和6年前大同小异:单车乱停放问题依然存在、遇到故障车的几率并没有降低、停车还越来越难了……
诚然,共享单车需要回归理性的竞争,也可以制定更合理的定价,但涨价的同时却没有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又怎么会心甘情愿掏钱呢?
成本高,盈利难,共享单车再也不是给无数人带来想象与憧憬的“创业新星”,而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中国共享出行交易额2016年-2025年预测。/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
共享单车
依然是“亏本”生意
2014年,共享经济突然大火,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KTV等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
共享单车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吸引了不少想要分蛋糕的资本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7年之间,共享单车企业一共拿到了近5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摩拜单车累计获得约12亿美元融资,ofo融资额高达14.5亿美元,就连后起之秀哈啰单车也得到了阿里巴巴的全资投资,金额高达3.5亿美元。
谁能想到,人人看好的共享单车行业,在烧完了几十亿的融资后,仍然难以实现盈利。投下去的钱石沉大海,投资者自然选择转身离场,风头一时无两的领头羊摩拜、ofo最终也只能黯然退出。
昙花一现的共享单车企业。/智通咨询
大浪淘沙过后,如今的共享单车行业“三巨头”哈啰出行、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分别归属于阿里巴巴、美团、滴滴这三大集团。
“三巨头”看似找到了“好归宿”,但并没有过上躺平赚钱的好日子。
直到今天,共享单车依然是一门“亏本”生意。
2018年4月,美团以27亿美元(35%美团股权 65%的现金)收购摩拜单车,同时承担摩拜10亿美元的债务。2019年,美团共计亏损金额为85.2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团单车净亏损45.5亿元人民币。
哈啰单车2021年的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起,哈啰单车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最高年亏损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
滴滴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青桔共享单车被划分进300亿人民币的“其他业务”的亏损中。
找到了“好归宿”的共享单车“三巨头”,还没有迎来美好的未来。/汇东IPO《共享出行行业分析报告》
在动辄几十上百亿的亏损面前,共享单车区区几块、几十块的涨价,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显然,共享单车行业想要通过涨价自救,终究只是杯水车薪。
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难题是,如何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用户使用感受、拓展盈利渠道。
说白了,如今的共享单车行业,不过是打着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的幌子,做着最传统的“收租”生意。
如何通过科技提高智能化水平、实现调度精细化管理、提高车辆使用体验,将共享单车模式的表面创新转变到真正的技术创新上,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降本增效,让共享单车行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