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拜佛是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每当去到寺院,都可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内心升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而从这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中,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实际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等一系列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因此,拜佛是每位佛教徒必学的宗教仪式。
拜佛时的动作,需心诚敬意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及额头触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心怀感恩,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不禁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亦然如此。
动作解说:拜佛
1、肃立合掌,置于胸前,两足呈外八字形,脚跟之间相距约二寸,脚尖之间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佛像,站于拜殿之前。
2、右章先下,左手呈合掌状,腰缓缓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叩头于中间拜殿之上。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左掌离开拜殿,置于胸前如合掌状,右掌撑起,合于左掌当胸前站立,如此三拜,向下弯腰九十度,双手变为左手握右手。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拜佛四义
1.感应礼拜:为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为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源自内心。
3.忏悔礼拜: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谦虚,或正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提升人品,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起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及细节,指挥自己的身体礼佛;第二层次则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已没有指挥的心;最后则是第三个层次,则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总之“它”在拜。
因此,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每个动作,都要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缓慢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需前额着地,腰背需保持平直,因身体较为柔软,甚至接触地面也十分柔软。拜下之后需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
在拜佛时,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磕头的意义不大,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平时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