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多地福寿螺的泛滥又开始了,每年这个季节随着温度回升福寿螺就到了交配繁殖的季节,“人螺大战”已经持续二三十年,但是这种难缠的螺仍然是无法彻底的清除,这也非常符合入侵物种的特点。
大家看福寿螺的名字,实际上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浪漫”,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营销策略。毕竟当初这种螺被引进我国,目的就是想要登上中国人的餐桌,因此一个好听的名字是必不可少的。
福寿螺原产地是在中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省首次引入了这种螺,并且开始养殖。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福寿螺的推广普及广东算是抢占先机,作为科研项目率先引进了福寿螺。
那个时候福寿螺非常火爆,甚至还有专门的养殖培训班。
大家的愿望是美好的,就是想用这种引进的螺来替代田螺登上人们的餐桌。首先福寿螺从大小上占据先机,成年的福寿螺很大,是3-4个田螺那么大,体型大就意味着肉多,吃起来过瘾。
其次是福寿螺的生存能力极强,养殖福寿螺几乎不需要特别的水质,放在臭水沟中它都能坚强地存活,并且越繁殖越多。
第三点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极强,我们经常吃的田螺,每年也就产下数百只小田螺,而福寿螺不同,每年可以繁殖数代小螺,如果正常孵化的话几十万只是有的,这就是两种螺价格相差近10倍的原因。
但是福寿螺引进没几年,大家就发现了它的问题,对当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影响很大,尤其是农民伯伯种植的水稻庄稼等,这些福寿螺是真的每时每刻毫不停歇的在吃。
除了这些植物外,它们几乎也是见到什么吃什么,本土的一些物种受到压制。即使这些都没有福寿螺甚至还会吃腐肉,这样的螺人类能吃吗?
不可否认,福寿螺被引进就是用来吃的,但是后来吃福寿螺出事的案例事件越来越多,例如在2006年北京的一个川菜馆,推出了一道新菜“凉拌螺肉”,前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陆续有几十名食客出现问题,这些受害者的受害者头部CT中显示出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