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的第一天,闺蜜带着女儿去动物园游玩,发现有不少小朋友在父母的默许和帮助下直接翻越过栏杆,只为能靠近动物更方便的投喂它们。
当女儿哭闹着也想跨越栏杆时,闺蜜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女儿的不合理要求。
所幸当天没有意外发生,但看到别的孩子以哭闹的方式逼迫父母妥协,实现自己翻越栏杆投喂动物的目标,闺蜜不禁想到曾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
一对夫妻带着3岁的孩子外出自驾游,孩子说想和开摇摇车一样转一转方向盘。
孩子的爸妈一开始是拒绝的,没想到孩子哭闹得厉害,妈妈就心软了,说:“反正路上没什么车,你在一旁看着,手扶着方向盘,如果有危险你也能及时阻止。”
结果没多久车辆刚好过桥,一不留神车子撞破围栏直接掉到了河里,一家三口全部遇难。
后来,警察在孩子妈妈的手机里找到了这段视频,才知晓整个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
这件事也给为人父母的我们敲响了警钟,父母一定要重视自身和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敬畏之心的培养,否则不知何时,孩子就会在无知者无畏的情况下,闯出无法弥补的祸事。
为什么父母会在孩子哭闹声中做出不当的妥协行为呢?1.基于情绪脑比理智脑快6秒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脑中最古老的边缘系统主管着我们的情绪,即情绪脑,而最晚进化的大脑皮层主管认知,即理智脑。任何事情发生后,边缘系统会第一时间产生情绪反应,如恐惧、愤怒、喜悦等,约 6 秒钟后,大脑皮层才能做出认知处理。
当一个人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时,比如,在孩子穿透力极强的无理哭闹声中,父母脑中的边缘系统最先产生烦躁崩溃的情绪,而在受情绪脑控制的最初6秒内,是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理性认知自动做出反应。
而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情绪控制专家”肯·林德纳曾说过,“一旦被情绪控制,它可能会成为摧毁你人生的隐形*手。”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父母为何会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做出非理性的不当妥协,甚至造成悲剧的发生。
2.基于无规则感和敬畏之心
父母默许孩子翻越栏杆和摸方向盘的行为,都是对规则没有敬畏之心的表现。
敬畏心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保持的一种尊重、畏惧的态度。这种“敬”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尊重;“畏”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和自省。
而之所以没有敬畏之心,是因为我们漠视规则的重要性,总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能幸运的避开所有危险,才会有如此任性妄为的行为,但当悲剧发生后再追悔莫及也已经于事无补。
可见,情绪管理能力非常薄弱和对万事万物缺乏敬畏之心的父母,极容易在孩子哭闹声中做出不当的妥协行为。
父母如何有效避免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做出不当的妥协行为?1.用转移法及时管控情绪
拿破仑曾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每个人都会有不良的情绪需要释放,但在接纳它们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如何管控好情绪。
当行车过程中遇到孩子哭闹时,父母不要强行压制或无限妥协,而是要用提前备好的零食或者动画片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能有效减少孩子的哭闹对父母情绪的刺激。
等孩子情绪平稳以后,父母可以适时讲解安全行车的规则,借此机会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规则意识。
而父母也可以学习借鉴这个一生气就绕着自己房子跑三圈的老人的做法。尝试用深呼吸或简单运动等方式来快速转移6秒内的情绪干扰,进而再通过理性认知的提升来管控情绪,最终大大减少父母因一时冲动下的不当妥协。
古时候,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孙子问:“阿公,每逢你生气的时候,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爱地巴对孙子说:“年轻时,一和人吵架生气,我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那么小,哪有时间精力去和别人生气呢?一想到这,我的气就消了。”
爱地巴又继续笑着说:“当年老生气时,我仍然绕着房子和土地边跑边想,我的房子那么大,土地那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我的气也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