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说过:“军靴的样子和行军时的脚步声,是军队的有力武器。”足以想见,军靴在这个“先有军,后有国”、怀抱根深蒂固崇军文化的普鲁士人心目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军靴的起源由来已久,因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和物资资源的不同,古代各国军队军靴的材质和样式也不尽相同。直到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以牛皮制作的褐色长筒制式军靴。随后很快,其他的欧洲强国如俄国、法国、英国等军队也都以长筒靴作为标准军靴予以装备,现代制式军靴由此诞生。
1937年9月24日,德国国防军士兵向柏林林登大道行进,独特的M35钢盔与黑色长筒靴便成为这一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人的典型特征
其实在欧洲,皮质军靴早有出现,只是做工过于粗糙,难看且不舒适。在远离欧陆的美国更是如此,南北战争期间甚至还曾因为争夺更好的军靴而爆发了一场著名战役。1863年6月,南军方面的希尔将军得到消息,在葛底斯堡镇内的仓库中存放着大量北军的军靴,遂动了抢劫的念头。7日,希尔下令部队进入镇子抢军靴,然而,希尔并未得到需要的东西,等待他的是北方将领约翰·比福特准将指挥的2个骑兵旅射出来的枪弹。随着双方兵力不断集结到葛底斯堡地区,一次为抢鞋而实施的小规模行动最终演变为惨烈的大规模战斗,这就是被誉为美国内战转折点的葛底斯堡战役。与可怜的美国人相比,普鲁士以及后来的德国士兵真是幸运得太多了。
20世纪初期,德军的军靴已分为军官用和士兵用两种。士兵穿普通的长筒行军靴,而军官由于要骑马,所以配发了马裤和马靴。一战期间,协约国的士兵基本上都配发了靴腰高15厘米左右的低腰军靴,并配以绑腿。然而,同盟国方面的德军出于传统和战壕战的需要仍然穿着长筒行军靴(也有部分士兵使用低腰军靴配以绑腿)。尽管长筒靴看上去比较笨重,但事实证明,这种军靴使患“战壕足”的士兵大大减少。
德军穿长筒靴当然不是为了臭美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不断蚕食《凡尔赛和约》限制的纳粹德国大力推动军队从骡马化向摩托化的过渡,一些部队甚至达到了机械化。摩托化是指行军靠车辆,作战靠徒步;机械化是指无论行军还是作战都是乘坐军车和坦克装甲车辆。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前的这二十多年里,德国境内修建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德军的摩托化步兵装备了从自行车、摩托、轿车、搜索车、勤务车、指挥车、大中型卡车,一直到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等各类运载工具;其坦克部队和突击炮部队还可以捎带搭载步兵机动,而半履带装甲车除专门用于搭载步兵外,还生产了突击、防空、喷火、渡桥、反坦克等多种型号,几乎实现了机械化。
由于纳粹德军主要的作战思想是快速突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所以,闪击战要求步兵快速机动,出奇制胜,要快速机动必须依靠交通工具,而不是靠两条腿与汽车轮子赛跑。于是,军靴不便长途行军的缺点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而自从有了代步工具以后,部队该考虑的就不是对腿部血液循环的解放(绑腿就此失去意义),而是对腿部的全面保护了!
由于德国军队战争初期主要立足于欧洲战场作战,要面对的环境有灌木荆棘、泥潭沼泽、冰雪、碎石块、铁丝网。这些都非常容易对小腿造成伤害。因此,高帮皮筒靴可以很好地起到御寒、隔水、防护的作用。但是考虑到其笨重的属性,高级军官一般使用特殊的材质,如小牛皮订做的更轻更薄的皮靴,只是为了用于搭得马裤。而除了机械化步兵以外的坦克兵、突击炮兵、伞兵等兵种都不太使用高帮皮筒靴,而是专用的系带式高腰或矮腰作战靴。
1940年后,纳粹德军的战线不断延伸,从炎热的北非沙漠一直到冰天雪地的莫斯科都有德军士兵的影子。为适应不同作战地区的环境,用途各异的行军靴也随即配发到在海外作战的德军部队中。被誉为“沙漠之狐”的著名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就配备了特制的沙漠靴。沙漠靴分为高腰和低腰两种,均为系带式,靴腰由透气的田野灰或沙黄帆布制成,靴面和靴子底为牛皮质地,可以有效避免皮肤病的发生。
1942年,北非战场上穿短裤、短靴和长筒袜的埃尔温·隆美尔(前排左),为适应不同作战地区的环境,其所率领的非洲军团配备了特制的沙漠靴,靴腰由透气的田野灰或沙黄帆布制成,靴面和靴子底为牛皮质地,可以有效避免皮肤病的发生
与饱受酷热折磨的非洲军团相反,在东线近零下50摄氏度严寒中作战的德军士兵配发了两种防寒靴,分别供应给普通步兵和机械化部队。虽然这些防寒靴不如本土作战的苏联红军所使用的高筒棉靴实用。但也着实减少了大量士兵们在严寒地域作战的冻伤比率。
二战期间,美军陆军步兵配发的M43型高腰作战靴,带皮制护腿
在中国,军靴不如草鞋实用
在亚洲,中国的军靴历史可谓悠久深远,我国周代就有皮质军鞋(靴)了,但几千年来作为纺织大国,士兵脚上穿的鞋(靴)子通常都是厚硬的布制物。北方游牧民族有较为丰富的牲畜皮源,他们的骑兵皮质鞋(靴)子较多。满族入主中原后,八旗兵和绿营兵配的也是布鞋(靴)。但现代制式军靴的概念则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晚清政府筹办洋务组建新军,向欧洲各国学习时,才配发了黄褐色皮质的低腰军靴。这也是中国军人首次穿上西式军靴。
1945年,国军典型的夏季服饰,他们穿着草鞋,扎着绑腿
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士兵待遇很低,而且也没有对军人的鞋子做出系统规定。一般来说,中上级军官穿皮靴或皮鞋,而广大士兵一般只能穿布鞋甚至草鞋。比如川军出川抗战时,很多士兵直接赤脚穿着草鞋,冬季进入北方与日军厮*,既让人敬佩又让人心酸。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组建了几个德式师,装备精良,配发了德式的皮质长筒军靴,但仅限于极少数的部队。另外,由于当时中国军队没有达到机械化,甚至都谈不上摩托化,所以大量的机动主要靠的还是双脚,徒步行军在所难免,所以军靴的使用在中国战场上确实也是不太实用,远没有布鞋或草鞋来的舒服。
日本军队建设起初主要效仿法国,从军服到军帽样式都是参照法国人的设计。军官穿长靴,士兵穿土黄色低腰皮靴扎绑腿成为标配。由于当时亚洲战场环境恶劣,没有良好的公路网,使得摩托化与机械化作战的效能大打折扣。同时,也因为日本国力弱小资源匮乏再加上固有的作战习惯,让日本直到二战结束都始终保持着近乎一战时期的搭配样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在东南亚地区作战时曾配发了一种非常奇怪的胶底帆布军靴,这种布靴很像日本人穿木屐时所配的袜子,大脚趾与其他脚趾分开。而这样的设计其实是为了防止士兵在潮湿光滑的地面行军时打滑摔倒。
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的日本士兵,日本军队建设起初主要效仿法国,从军服到军帽样式都是参照法国人的设计。军官穿长靴,士兵穿土黄色低腰皮靴扎绑腿成为标配
小腿庇护神
说起绑腿,对于中国人来说可是十分亲切,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国军队中都有绑腿的身影出现,就更不要说和我们从甲午一直到抗战结束,打了半个多世纪的日本侵略者了,绑腿更是他们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在山顶行进的中国军队,绑腿是长距离徒步行军必备装备,可以减轻腿部肌肉的酸麻,山地行军时,可防止蚊虫、蚂蟥等顺着裤管爬进,有效防止荆棘树枝刺扎与牵挂,以起到保护小腿的作用
早在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人通过日常生活了解到绑腿的重要性。在缺乏交通工具的古代,人们出行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其中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沉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于是,很多田间耕作的农民和经常攀爬的山民就都打上了绑腿以缓解行走中的疲劳。
而真正意义上的军用绑腿,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在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军团中十分盛行,他的步兵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一律打着绑腿,而且绑腿一直打到膝盖的上方,这可算是欧洲各国军队中打绑腿最长的了。拿破仑曾说:“绑腿可以防止泥土和小石头进到我们‘爱国’的法国裁缝制作的那些劣质鞋子里面,又可以减轻士兵双腿的酸痛,是非常必要的装备。”法国士兵的绑腿一般都是灰色的,也有一些是黑色的,只有在阅兵仪式上或者法国近卫军战士中才打白色的绑腿。
进入20世纪初期,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当时欧洲的军队大部分依靠铁路来机动运输。但是,铁路毕竟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各国陆军的战斗行军大都还是靠步行来完成,所以世界主要军事国家的士兵们几乎还都是打着绑腿。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机械化战争的到来,绑腿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逐渐从西方军队的视野中消失了,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战场环境下,还会有其晨光般的闪现。
作为没有完整交通网络条件,且生活艰苦的亚洲各国来说,茂密的丛林,起伏的丘陵以及凸耸的山地,哪怕是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坡与华北平原,都可谓是绑腿这一便于长距离徒步行军必备装备的用武之地,这也是打了14年抗日战争的中日两军始终使用绑腿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合长途行军,不利短距冲刺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绑腿当然也有它与生俱来的缺点:一、绑腿虽然在长途步行中有较好的效果,但因为压迫了血管,就降低了爆发力和灵活性。也就是说绑腿在省力和减少酸痛的优点适用于平原、山岳地区长途步行,但并不适合于平原冲刺和剧烈的山地活动;二、打绑腿需要较长时间,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士兵很难有时间去完成绑腿的捆扎动作,完全不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三、用一条脏兮兮的绑腿布来勒紧血管前方,防止大出血是可以的,但直接捆覆在伤口上更容易造成感染,随着单兵急救用品的普及,绑腿兼做纱布的功能其实已经毫无意义。而且一条长期受潮磨损的布条,用来攀越承重过于危险,虽然可以应急,但完全可以用比较专业的绳索代替了;四、绑腿在河流较多,降雨量较大、较为湿润的山林地区使用时,往往会带来一些副作用。穿短裤,用天然纤维制成的绑腿,易磨损,易受潮,而且不易晾干,而用化工纤维制造,受热易粘连,皮肤还易过敏。要是穿长裤打绑腿就更麻烦了,容易存水,难以透气,更容易“烂裆”。绑腿的优点只能发挥在我国北部和中南部较干燥的地区,可在南部边界那种极潮湿地区,反而成了缺陷;五、冬季保暖性能差,一般绑腿勒紧后,衣服中层的存气量会大大下降,直接影响到衣物的保温效果,运动时可能感觉不太出来,但停下来后就会觉得很冷。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绑腿这个曾经士兵腿部重要的防护装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成为一段不可重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