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阿里数据,统计时间为2016年Q3-2017年Q3)
这也意味着国货品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讲究性价比,被“新中产”所喜爱的背后,这些国货品牌的专业度及品质或许已经开始不再落后于海外品牌。
消费新趋势:体验化、智能化、健康化
除了对女性消费偏重的的品类重点研究,我们还提取了静安区18-35岁线上消费者(以下统称“静安青年”)过去三年的消费数据,进一步观察一线城市新中产们的消费趋势变化。
从品类偏好来看,我们发现,相比整体核心区域来说,静安青年在女装、手机、健身用品等类目上的支出占比更高。
从偏好度横向对比来看,相比其他城区而言,静安青年更偏好于单反相机、智能设备等科技类、兴趣类消费。而对比虹口区、黄浦区我们可以看到,虹口区的母婴类产品十分抢眼,而黄浦区排行靠前的则为电玩配件类消费。看上去,黄浦区的年轻人更有活力,而虹口区的年轻人更早为人父、为人母,背后的原因,还需要结合各区人口结构和特征进一步分析。
(数据来源:阿里数据,统计时间为2016年Q3-2017年Q3)
以上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阿里线上消费数据,如果把视线从线上转向线下,通过大众点评等数据我们发现,在各个核心区域的餐饮、休闲娱乐、运动健身、购物和亲子五种不同业态中,静安区的店铺密度大部分仅次于黄浦区,在核心区域的业态密度中排名第二。
同时,各类店铺的平均热搜程度均高于核心区域平均水平,以休闲娱乐类、餐饮类为例,从右下图我们可以看到,静安区大部分休闲娱乐类店铺,比如酒吧和DIY手工坊等,相较于其他核心区域更为火爆;从餐饮类看,静安的西餐和素食均价和人气都要高于整体,结合上述品类偏好可以说,健身与沙拉、素食果然很配。
再将新老静安做出对比还可以看到,原静安与原闸北的业态密度差距非常大,老静安各个业态店铺密集度都远远超过了原闸北区。从下面两张地图可以发现,老静安在餐饮业的店铺热搜和人均消费均高于原闸北。同样,休闲娱乐品类下,老静安也远远高于原闸北,但在手工DIY品类下却不如原闸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