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画家创作的反映铁路华工主题的油画《背井离乡》。(美国《侨报》张苗 摄)
1865年的夏天,一艘艘满载着筑路华工的船只向美国驶去。但旅途之艰险超出想象。美国历史学家格瑞斯华尔德说,这些华工挤在底舱,有的还被迫全程待在甲板上。他们还要忍受晕船的煎熬,更别提途中可能遭受台风的袭击,同时有得传染病的危险。有的人就病死在途中。
为了招募华工,美国还透过外交谈判,让清朝政府正式取消海禁政策。1868年7月28日,受清政府委托分管中国同欧美合作的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W.H。西华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洛杉矶铁路遗迹。(美国《侨报》蔚宇 摄)
华工在美国大西部的建设中,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横贯铁路建设的高峰期里,10000名铁路工人中有9成都是华工。而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穿过内华达山脉的山顶,即塞拉岭。据史料记载,这些或许一辈子没看过雪的中国南方人经受住了严冬的考验,使用锄头、铁铲以及炸药,在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下打穿了一条隧道。
他们在河谷上方2000英尺的高空,沿着陡峭的花岗岩和险峻的页岩铺设铁轨,若两侧没有立足之地,华工便悬吊在离河面1400英尺高的篮子里作业。
施工期间各种意外频传,史史学家形容,这条铁路“每一块枕木下都埋着一具华人的尸骨”。但即使饱经磨难,在庆祝铁路贯通的仪式上,却没有任何一名华工代表。这些真正的筑路英雄得不到认可,甚至连应有的遣散费也拿不到……
1919年5月10日,8位铺设最后一根铁轨的华工中的3名幸存者,被邀请出席美国跨州铁路合龙50周年纪念庆典。(加州铁路博物馆提供)
华工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却遭受种种不公正和欺凌。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该法案禁止华工在10年内进入美国。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项以特定族裔为目标的歧视性法案。而该法案颁布时间距离华工完成铁路建设仅相隔13年。
《排华法案》在美国历时60年之久,直至1943年才被彻底废除。但是法案废除后华人在美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华工的功绩也并未得到正视。
2011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要求国会正式承认《排华法案》有悖人权,并为此道歉。华裔众议员赵美心(右)在提交议案前召开记者会。(中新社记者 吴庆才 摄)
在美华人深知尊重必须靠自己争取,数十年来他们四处奔走努力,为的是不让后人遗忘那段艰辛的血泪史。
2014年5月9日,美国劳工部将铁路华工列入荣誉纪念堂,纪念他们的卓越贡献,华工是进入该纪念堂的首批亚裔群体。
2015年8月22日,大型人文纪录片《金山梦-寻找·道钉记忆》在洛杉矶举行北美首映礼。影片深入解析了华工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的那段沉重历史。摄制组还通过多方努力,采访到10位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的后裔,让他们亲口讲述先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