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什么被灭亡,张良为什么被处死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9 08:00:59

02.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的"任侠"之风非常浓盛,尽管秦朝统一后曾极力打压,但由于秦朝享国不过短短十几年,随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土崩瓦解,"任侠"之风必然卷土重来,而且很可能出现我们今天所说的"报复性反弹"的状况。

因此,张良作为"博浪沙刺秦"的主谋,他的名声一定是传遍"侠"界的,而他后来的老板刘邦,也正是一个深受乡间闾里侠气影响的人。刘邦虽然好酒色,不事生产,又喜欢捉弄人,但他心胸开阔,为人仗义,又喜欢施舍,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在刘邦与张良相遇于留地之前,刘邦就已经听说了张良的仗义之举,而且心里先入为主地对张良有一个好印象了。

及至见到张良本人,对于一个体形虽然瘦小,但无论家世、学识、胆量、谋略都强于自己百倍的人,刘邦心里必然暗自敬服。恰好这个人愿意为自己所用,刘邦自然对他青睐有加了。惺惺相惜的二人最终处成了我国漫长历史上少有的君臣关系的典范。

张良为什么被灭亡,张良为什么被处死(5)

刘邦 剧照

在当时的刘邦阵营中,张良显然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虽然他的学识和智谋尚未大放异彩,但他"五朝宰相"的家世和"博浪沙刺秦"策划者的身份,已足以使刘邦阵营中的其他所有人黯然失色,即使是项羽阵营中的"老狐狸"范增,也不得不对他高看两眼。而此时的张良,一心只想着恢复他的故国。

可见,比较高的家庭出身及其带来的影响,使张良在进入刘邦阵营之前就先入为主地给刘邦留下了一个好印象,而在人们寻找张良善终的原因是,这也往往是被忽视、但确实重要的一个方面。

03. “高智商”背后的强大知识体系

刘邦称赞张良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与张良对刘邦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是分不开的。从入关之前的轻取南阳、智取峣关,到进入咸阳之后劝刘邦退出秦宫、停军灞上;从在鸿门宴事件中通过故人项伯与项羽极力周旋,使刘邦最终化险为夷,到项羽把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后,通过贿赂项伯,为刘邦把汉中收入囊中;

从入蜀途中劝刘邦烧毁栈道以掩项羽耳目,到项羽准备收拾擅自*回关中的刘邦时,写信告诉项羽齐国要和赵国合作灭掉楚国,从而为刘邦在关中坐大赢得了宝贵时间;从下邑画策,确定以黥布、彭越和韩信作为灭楚的主要助力,到协助娄敬说服刘邦定都关中,再到给吕后提示用请商山四皓来稳固太子之位的计谋……

张良为什么被灭亡,张良为什么被处死(6)

刘邦与张良

在刘邦"建汉"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上,几乎都有张良的筹谋与规划,这已经是一件令人感到相当厉害的事了;更为神奇的是,张良的每一次建议,居然都被刘邦采纳了;比这更为神奇的是,刘邦所采纳的张良的建议,后来被事实证明,全都是对当时的刘邦最为有利和最正确的选择!这也正是人们常常为张良所折服的方面。

而在这几近于"百发百中"的成功率背后,则是张良本身的高智商,和他早年间就已形成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以及也许是他的家族带给他的遍布各地的信息网落。高智商就不用多说了,已经充分体现在他对刘邦事业的各种谋划中。完备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略微梳理一下。

战国末期的秦国因为较为彻底地实行了商鞅的变法策略,成为了令六国闻之丧胆的超级强国;山东六国也因施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而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同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礼法并重"的观念,通过他最得意的两名学生——韩非和李斯得以传播,韩非子正是韩国人,他以及他老师的儒、法两家思想不会不影响到家学深厚的韩国相国的家里。

张良为什么被灭亡,张良为什么被处死(7)

此外,张良曾经学礼于淮阳,又在辽东一带拜访当时的贤人沧海君,也就是在那里,寻得了同他一起刺*秦始皇的大力士;还曾得到一位神秘老人馈赠的《太公兵法》并悉心研读。了解军事史的人都知道,《太公兵法》即《六韬》,通晓《太公兵法》的,除了姜太公本人,前有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后有千古名相诸葛亮,说它是一部军事史上的"奇书"也不为过。

由此可见,张良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包括当时儒家、兵家、法家、道家等在内的超级知识体系。他的高智商使他不仅把这些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运用于实际,在大汉王朝的初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就是因为只有刘邦听得进去他所讲述的兵书里的内容,他才认准了刘邦作为自己毕生辅佐的对象。可见,一个善于倾听的老板,连上天也会眷顾他,送给他最好的事业伙伴。

张良为什么被灭亡,张良为什么被处死(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