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唐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当人们问起父亲对中国的情感时,我所想到的是,父亲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定中、建中、礼中,都有一个‘中’字。”
日前,2019年去世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获评“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在颁奖典礼上,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这样追忆父亲与中国的情缘。
贝聿铭的一生可谓辉煌,为世界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促进了东西方建筑及艺术的融汇,是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亦是学贯东西的一代宗师。
在设计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肯尼迪图书馆,确立了他的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之后,贝聿铭回到了他17岁时就离开的中国,并试图重新发现他自己的根。
贝聿铭回到中国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香山饭店。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为它下的工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
香山饭店
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18岁时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
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毕业,身为长子,贝聿铭本想马上回国,但是由于抗战的爆发,父亲贝祖诒被迫将银行搬到重庆,贝祖诒给儿子写信,建议情况好转时再回来,1941年2月,当贝聿铭听到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消息,兴奋得几乎跳了起来,然而,回国仍是遥远的目标。
贝聿铭说:“后来因为战争我不得不留下来,留下来是幸运的,但这么做对我来说是困难的,因为我的家人在中国,我并不孤独,但我很想家。”
青年时期的贝聿铭
早在贝聿铭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有了想要将中国传统融入设计的想法。那时候,国际风格席卷世界,但贝聿铭对此表示怀疑,有一次,贝聿铭打断了当时的大师格罗皮乌斯的讲课,他表示,“国际风格”不应该消融世界各地的不同风俗和特色。气候怎么办?历史怎么办?传统又怎么办?
格罗皮乌斯说:“很有意思,你可以自己做一个项目,向我证实这一点。”
几个月后,贝聿铭拿出了他的作品——两层楼的上海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