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根据上海“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持开放包容,充分发挥服务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和“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的作用,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3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
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腾飞,从1979年人均GDP仅为香港1/11的小渔村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70万,居全国之首。40年前深圳只是宝安县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1979年人均GDP仅606元,仅为一河之隔香港的1/11;得益于改革开放,1979年深圳被确定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此后进入快速增长的13年,GDP年均复合增速近50%,远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的增速,创造了“深圳速度”。2014年深圳获批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打造创新型城市。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2021年深圳GDP超3万亿,居全国第三,仅低于上海和北京;常住人口1760万,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70万,居全国之首;并且人口结构非常年轻,15-59岁人口占比79.5%,在重点城市中排第一。与厦门、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相比,深圳一枝独秀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毗邻经济发达的中国香港,初期可以便捷地接受香港及境外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二是发展初期一穷二白,不受旧有体系的羁绊;三是深化改革坚持创新,紧跟时代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深圳是引领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2021年增加值占GDP比重近40%。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初步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转变;1990年代深圳凭借地缘优势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以电子和计算机为龙头的高科技企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开始迅速发展,华强北有“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深圳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面临金融业和制造业流失的困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昔日的“制造工厂”迈向“硬件硅谷”、“创新之城”。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2021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2万亿,占GDP比重达39.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18.4%。截至2021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科技巨头就坐落深圳。
深圳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产业外迁、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第一,深圳土地面积仅为1997平方公里,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的1/8、1/3、1/4,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并且深圳居住用地供应不足,2020年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仅24%,为一线城市最低。第二,受制于土地资源不足,土地成本上升,部分制造业生产部门外迁,华为将生产手机和pad的终端总部搬到东莞,中兴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近年深圳发展“飞地经济”破除空间瓶颈,深汕、深江合作区逐渐建立,深圳逐渐从“后厂”发展为“前店”。第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短缺已成为制约深圳发展的瓶颈。教育方面,深圳教育资源稀缺,2000-2021年深圳在校小学生由31万增至113万,但学校数量反而由353所降至343所;科教资源不足,虽在大力引进国内名校,但要形成规模还需时日。医疗方面,全市各级各类医院数量只有145家,仅为北京的19.8%、上海的36.4%、广州的50.2%;每千人病床数仅3.3张,远低于北上广。
未来,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不断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核心引擎功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年轻活力、锐意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实现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深圳”。
4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广州由华南中心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路的主港,唐宋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GDP全国第八,不仅低于北京、上海,也低于武汉和沈阳等城市。得益于改革开放,广州先试先行、积极实践。1989年GDP跃居全国第三,仅低于北京和上海。2010年,广州获批国家中心城市,从华南中心城市变为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定位升级。1989-2015年的27年间,广州GDP稳居全国第三,奠定了其作为一线城市的基础。此后广州被深圳超越,成为经济总量第4的城市。
2021年广州GDP约2.8万亿,全国第四;人均GDP约13.4万元,十大城市中排名第7。人口方面,广州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近60万,全国第二,仅低于深圳;教育方面,广州有广东省超50%的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超13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商业氛围浓厚、是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服务经济气氛浓厚。2021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1.6%,低于北京、上海,高于深圳。当前,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是广州的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具体看,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2021年汽车产量为296万辆,占广州省的近九成,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1%,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其中2021年广汽集团名列世界500强第176名,创历史最好成绩。广州是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1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将广州作为核心布局城市,广州也将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