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肉身不坏”之追求,最早源于释迦牟尼佛。后世僧人选择“坐缸”,主要也就是为了成就所谓的“肉身不坏”,我国历朝历代的文献也多有记载。高僧坐缸尸身不腐,后辈僧人和信众会为他铸上金身,当做肉身菩萨来供奉。而对于肉身之安置,最初大都放于山中石洞或石室中,并无特别处理和供奉。
当前,一些佛教弟子执著“坐缸”, 或是认为“坐缸” 乃是一个人修行境界高低之体现 ,究其根源,当为两方面因素所导致:
其一,“坐缸”不同于一般丧葬形式。因为按照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以“土葬”作为基本丧葬形式的。土葬-般要用“棺材”来盛放尸体,棺材是方的,尸体是躺在棺材里面的。而“坐缸”,缸是圆的 ,尸体是坐在缸里面的。这显然与世俗人的葬法不同,似乎就凸显了佛教的超凡脱俗。
其二,“坐缸”可以成就“肉身”。在死者坐缸之时,大都要以木炭、石灰填满尸体周身,并将缸密封放置。待开缸之时,又将尸体摆放成型,清理刷漆,修整眉目,贴金成像。综上可知,“坐缸” 本不是佛教本有的葬法,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世俗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