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安葬方式之一“ 坐缸”
可能很多人在一些武侠小说或者古装电视剧里看到过,僧人圆寂之后如果火化,会出现舍利子,那就说明这位僧人修为很深。其实在佛教文化当中,除了舍利子,还有另外一种彰显逝去僧人修为和德行的方式,就是坐缸。
“坐缸”是一个集合名词,即“坐化”与“缸葬”的合称。所谓“坐化”, 是指一个修行有所成就之人,能够于临终之时,端然坐直而至命终,故又称“坐亡”或“坐逝”。“坐化” 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境界不同于凡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临终时的姿势是坐着,而一般人都是躺着的;其二,就是表明无疾而终,临终时没有痛苦。所以,在很多佛教史传中,对于坐化之人的临终状态,多有“奄然”、“恬然”、“怡然” 、“无疾” 等描述。读者诸君都知道,鲁智深坐化,是因为想起了师父智真长老的四句:“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忽地顿开金绳,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即将坐化成佛。
所谓“缸葬”又称“瓮棺葬”,是指将尸体放入一种陶制容器中予以安葬。作为一种殡葬方式,“缸葬”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到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那时的人们就会将逝者的遗体放入陶制容器中予以安葬。而佛教将“坐化”和“缸葬”二者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仪式,并影响到其他的民间信俗。
佛教僧俗将“坐化”与“缸葬”结合起来,最早出现于明代。明代明河法师所著的《补续高僧传》卷十六中有云:“季善,祖凤阳....寂后真身覆以缸龛,藏天真石洞中。”此处记载的即是将尸体装于缸中进行安置,是典型的“缸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