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讨论了中国历史上姓氏的演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要简单介绍一下古人的名字,准确说是古人的“名”,“字”和“名”又不一样,也很有趣,我会再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
首先古人为啥取名呢?主要是为了在社会交往中区别彼此。
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 也 ,冥不相见 ,故以口自名。”
名,上夕下口,自见其义
就是说,名是“口”和“夕”组成的,意思是人们在生活交往中,白天可以通过形体、容貌、动作来互相辨认,到了“夕”也就是晚上,看不清人了,就只能用“口”称“名”来辨认个体了。就好像白天大老远你就能看到对面走来的是暗恋已久的女同学,可以立马堆下笑脸准备搭讪;可到了晚上看不清人,就只能用说话来区别个体了,比如对面来个人,你问“谁”,对方说“我是xx”,你一听是债主子,就可以赶紧溜之大吉。
这就是名的作用。
古人一般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给孩子取名。班固的《白虎通义》中说:“人生三月,目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而有知而名之。”意思是说,三个月的小孩子差不多有自我意识了,这时该取名了。
古代个人取名的原则古人取名,不翻字典,而是遵循五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著名的“信义象假类”,春秋鲁国大夫申繻(音“需”)提出来的。
信,“以名生为信”,就是用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取名。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名“寤生”,就是因为他出生时难产。而晋成公名“黑臀”这就有点侵犯个人隐私了,因为我们能从人名中大概猜到他屁股的颜色。
义,“以德名为义”,就是用婴儿出生时出现的某种道德方面的征兆取名。据说,周文王出生时,有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封红色的信简停在产房窗户上,信里写了一堆吉祥话。所以,祖父公亶(音“胆”)父认为周文王能昌盛周室,为其取名“昌”(此说很多书有记载,但恐怕是后人附会的)。
象,“以类名为象”,这个简单,就是根据婴儿的外貌长相取名。据说孔子名丘,就是因为他头顶中间高四周低,像尼丘山。
孔子名丘,据说是因为长相
假,“取于物为假”,就是用婴儿出生时遇到的事物取名。孔子儿子出生后,鲁昭公送来鲤鱼祝贺,所以孔子给儿子取名“鲤”。不过我猜古人对所遇到的事物也是有选择的,比如孩子出生时不小心遇到一坨某种东西,万万不会以此为名的。
类,“取于父为类”,就是用婴儿出生时与父辈的类同点取名。比如,鲁庄公与父亲的生日相同,所以取名为“同”。
除了这几个基本的原则,还有三个补充的原则:梦象、占卜和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