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收犯监狱的监区活动室里,民警老胡正在组织服刑人员做康复操。12月1日是艾滋病日,老胡一大早就来了,这天对这些服刑人员很特殊,因为他们都是“HIV”患者。
老胡,名叫胡水清,在新收犯监狱是个“名人”。去年,他被司法部评为“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同事们也会叫他“胡老英雄”,因为他也是第四届上海“十大平安英雄”。年轻的服刑人员和他呆久了,还有人叫他“胡爸爸”。
“从2005年开始带艾滋病服刑人员,时间一晃,15年就过去了,自己竟然马上也快退休了。”老胡说来有些感慨。
做完康复操,老胡把服刑人员王鹏叫到跟前:“今天下午汇报演练的节目都准备好了吗?”“都准备好了,昨天晚上我们又排了一遍,您放心吧。”王鹏答道。其实,老胡不问也放心,王鹏参加艾滋病日的汇报演练已经第四年了。
上海所有的成年男性艾滋病服刑人员都在新收犯监狱服刑。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新收犯监狱保持传统,汇报演练还是由民警和身患“HIV”的服刑人员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包括了电子琴独奏、独唱、现代舞等。
王鹏在这次演出中表演的是独唱《母亲》,他想着,“等出去后,一定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
自己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王鹏无数次问自己。他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母亲,父亲在他幼时因为上山采药跌下山崖去世,母亲曾说,自己是她能活下来、把这个家支撑下来的唯一动力。
虽然从小家境不是很好,经常吃了上顿,下顿就没有着落,王鹏却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而且后来在校参军,成了一名军人,这也是他一直引以为豪的。
部队复员转业后,怀揣着一定要出人头地的雄心,王鹏没有接受分配的“铁饭碗”,而是选择了自谋职业。他从医药公司最基层的销售做起,两年不到就升到主管。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提升,王鹏交“友”的圈子也越来越大,交际的场所也越来越多,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成为了生活的常态。经不住一些“朋友”的一再诱惑,王鹏开始喜欢上了“水烟”,也就是冰毒。袅袅炊烟,沉浸其中,吸食毒品带来的虚幻和飘渺让王鹏的精神防线被彻底击溃,道德底线也完全瓦解。随着毒瘾越来越大,他不得不“以贩养吸”,2015年,王鹏因贩卖毒品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
“那个时候,我只要有时间就打电话约朋友,上网查找同性的信息,结识不同的性伴,为了贪图快感,很多次都是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的很无知,我没有想过会染上艾滋。”谈起这些经历,王鹏流露出悔意。
在看守所被告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时,王鹏直接从椅子上滑到了地上,“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
时间不长,王鹏就从看守所转到了新收犯监狱。他还清楚地记得来到监区的第一天,就是老胡“迎接”的他。他一直无法接受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可老胡的开场白鼓励了他:“王鹏,你的情况我们也知道了。在这里,没有人会看不起你,你身边的这些服刑人员都和你一样,你们要相信政府、相信警官、相信科学、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虽然有老胡的安慰,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鹏每晚上还是会做噩梦,梦见自己全身溃烂、滴血流脓、满脸红斑,好像快不行了,他感到夜晚是那么黑暗、那么漫长。
对老胡来说,十多年下来,像王鹏这样的“HIV”服刑人员,他经手了几百人。他明白,对于这些服刑人员来说,身患“世纪绝症”的心理压力远比“吃官司”的负担要大,时间或许才是最好的良药。
“如果走正道的话,凭着王鹏的能力,肯定大有出息。但谁让他放着大好的前程不珍惜,偏偏去吸毒呢,最终没能摆脱感染艾滋的魔咒。”老胡为王鹏感到惋惜。
每年的艾滋病日,老胡都是精心为他们安排活动,逢年过节也都是陪着他们,王鹏打心里对老胡很感激。因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在心里慢慢把老胡当作了“爸爸”,老胡的话总让他感到温暖。他说:“入监这几年,要是没有胡警官和其他警官的教育、引导和陪伴,我真不知道如何撑到现在。”
多年来,新收犯监狱一直坚持“三不、三给”原则,即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给出路、给信心、给希望,坚持零距离接触、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教育,综合运用教育、管理、文化、心理等矫治手段,帮助服刑人员增强改造信心,点燃生活希望。
“艾滋病服刑人员不同于其他服刑人员,心理上比较敏感,必须身心并治,要让他们在希望中改造。”老胡经常这样告诉新来的年轻同志。
针对艾滋病服刑人员的实际,监狱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的日常就医、康复训练、生活卫生等管理办法,每日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监狱里还开设了绘画、合唱、乐器、太极拳等兴趣班,抗病毒治疗更是让更多的服刑人员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从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我的CD4指数提高了很多,人也感到更有精神了,我对自己很有信心。”王鹏告诉老胡。
“希望与绝望,一字之差,一病之间,一墙之隔。冰冷的大墙,炽热的红丝带,你在法理与生理的双重救赎中,唤醒那些即将冷却的心灵,让那陨落的意志重燃希望。” 这是“平安英雄”给老胡的颁奖词,也是他和身后更多“红丝带”的写照。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 题图来源:本文照片 均 新收犯监狱提供
来源:作者:刘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