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残联在彩排现场和主办方进行协调。
市残联宣文体处和组联处等相关部门,从发起遴选、多方协调到彩排现场都认真组织,每场讨论会也由市残联提供会议室。每周六位队员都会雷打不动出席讨论,即便一开始被安排作替补队员,但陈伊佳还是坚持驱车2小时以上和队友们汇合。聚是一团火,就是这支队伍的力量。
每周讨论会现场。
“上场前,我们只有一些远程出席的嘉宾视频可以提前准备。”唐文妍说。虽然手上有一些素材,但由于会有临场变动的可能,所以大家会准备得更加充分。因为涉及国际会议专业词汇,这也给翻译增加了难度,在每周的会议上,大家会对之前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进行复盘。
翻开寇辰珠的素材集,密密麻麻的笔记是大家对部分词语商榷后进行的调整。她说,“我们会进行一些转变,让听障人士理解意思,像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联合国词汇我们会提前准备,但其他临场词汇就要靠平常的积累了。”
10月31日上午,大家正在做最后的调试。
功夫在诗外,大家内心里的笃定来源于队友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此次参加大会的手语翻译中,作为上海第一聋哑学校副校长,郭奕敏从事手语翻译20余年,在和大家的讨论会中,手语早已成为郭奕敏的本能反应。而即便是90后的陈伊佳,也已经从事了近10年的手语翻译工作。
这是上海市国际手语翻译首次参与此类联合国级别会议,上海市残联党组理事会领导对于此次活动高度重视。本市将继续挖掘好、培养好国际手语翻译人才,奏响新时代无声手语翻译人才工作的“最强音”,并鼓励更多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彰显风采,展示中国关爱残疾人事业、彰显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扇窗口。
城市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也是落实全球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空间。在全球城市日大会上,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给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因这支无声手语翻译队伍的存在,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无障碍的认识,看到这个城市没有让任何人掉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再添新的印记。
(来源:上海残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