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书》亦称《葬经》,是风水鼻祖郭璞编撰的最为权威的风水经典,全书首次提出风水的概念,为历代研究风水者必读之书,被历代地理人子奉为正宗宝典。
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将其收入丛书之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巨著之一。本文为陈益峰师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亲自对《葬书》的专业注解,为原创。
《四库全书》中收录的葬书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注解:埋葬,就是收藏起来的意思,收纳生气,也就是阴阳之气。
夫阳阳之气,噫(ài)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注解:天地阴阳之气,吐出来为风,升到天上为云,下降下来为雨,在地中行走,为生气。
噫,本来指噫 [ài],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噫,即吐气的意思。噫、升、降、行,都指气的变化形势。风、云、雨则指气存在的不同形态。风、云、雨泛指外气。行乎地中,则指内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注解:生气在大地中行走,发出来就会长生万物。
人由父母所生,与父母骨脉相连,二者气体相同。葬得生气,则先人之骨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注解:人体的生命,是生气聚集,凝结结于骨。人死后,血肉很快腐烂,而骨独留。葬是使父母先人之骨,纳生气。而先人得安,则反来荫护其所生的后人。所以《狐首经》说: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穴星下开钳口,中有微突,红点处为坟地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
注解:西面的铜山崩裂,东面未央宫的铜钟突然自鸣。春天一到,木感其气,自然枝繁叶茂。粟虽藏于室内,但季节一到,自然发芽。以铜钟、植物得气则相感而应,来说明葬乘生气,则子孙得福之理。
西汉时期,皇宫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天三夜不停止。汉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三天后,南郡(荆州)太守上书说山崩了二十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