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距今5300-4300年,存在的时间大概在1000年左右,良渚文明空间分布主要为环太湖流域,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在距今五千多年的太湖流域,有一个以良渚为中心的文明存在,这个文明制作了大量的精美玉器,意味着当时的社会分工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进一步证明了良渚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
良渚文明惊人的考古发现
虽然全国人民都在分享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消息,但是对于持续了83年考古发掘的良渚文明可能未必了解,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也颠覆了我们对于古人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认知。
而最令世人惊艳的则是良渚王城、良渚水坝、反山河瑶山遗址
良渚王城
按照现在的定义,能被称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就是区域划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权力,而良渚王城的发现恰好证明了这一点,有了王城,就有了区域的划分也就有了权力中心,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良渚王城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外城(约35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内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良渚水坝
最能体现良渚智慧的则是良渚的水利系统,良渚人通过修建水坝打造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初步估算,整个水利系统形成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良渚的水利系统具有调节旱涝的功能,在雨水多的时候可以通过水坝调节,让水能够尽快泄掉,不至于淹到王城,而到了干旱的时候,又可以通过水坝来蓄水,解决水源的问题,而成就这一切的就是良渚人独特的发明:草裹泥,「草裹泥」即腐烂的草混杂着淤泥,包成一块块的泥包。相当于一个转投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很多农村还用的是草裹泥的砖头盖的房子,而这门技术可能就是从良渚传下来的。
反山和瑶山遗址
权力和行政还体现在墓葬上,反山和瑶山墓葬遗址的出土证明了良渚王的存在,反山墓地是一处修建于人工特意营建的独立高台之上的高等级墓地,等级最高的12号墓在南排居中,迄今所见的完整“神人兽面”神徽都出自该墓,反山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还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琮王及玉钺,推测这可能就是良渚王的陵墓。
瑶山遗址位于城址外东北方向约5公里的一处山丘顶部,是一处祭坛和高等级墓葬的复合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早期,他的特殊之处就是瑶山原本是良渚人的祭坛,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这个祭坛被废弃,而成为了贵族们的墓葬遗址。
祭坛上共清理打破祭坛的13座良渚墓葬,出土随葬品754件(组),其中玉器共出土678件(组)。
良渚古城遗址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存在,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神秘的良渚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发现,相信随着考古的推进,夏朝存在的证据也会进一步被发现,那么中国文明将会更加的完善和多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