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火焰参怎么吃,火焰参的食用方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6:25:57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贾 泓

“作为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非常荣幸能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即使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时间,杨建民回想起在人民大会堂的一幕幕仍激动不已,“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在那小小山村里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青海火焰参怎么吃,火焰参的食用方法(1)

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时期的杨建民 。杨建民供图

此时的杨建民已经回到本职工作岗位——西宁市委网信办工作人员,但在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拉尕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的经历却永远地镌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拉尕村的每一位村民、每一堵墙、每一条路都成为他的牵挂,而来自那里的每一个问候、想念和喜讯都化为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这位1989年出生的河南小伙,加上大学读书的时间在西宁不过11年,却在拉尕村里洒下了5年半最美好的时光。虽然他已经不再是拉尕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但杨建民与拉尕村、与田家寨镇的故事却从未结束。

筑梦,从头开始

初入拉尕村时,眼前所见让杨建民整个心灵都感到震撼:群山环绕的村子,陡峭险峻的山路,挨家挨户的土墙,懒散闲聊的村民……“总结起来就是山路不好走,办公没场地,娱乐缺设施,晚上没灯光。”这就是拉尕村给杨建民的第一印象,他不敢想象距省会西宁市仅60公里的一个村会如此落后贫穷。

进出拉尕村必经的一段3公里的山路,就像拉尕村给杨建民的“下马威”,山路沿着山体攀缘而上,不仅崎岖不平,而且格外狭窄,每每有车辆迎面而来都会让人捏一把汗。

在拉尕村不到一个星期,杨建民就遇到了第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精准识别贫困户。村民的不理解,话语中的冷嘲热讽,还有身为外地人的语言不通,都成为了杨建民工作的拦路虎。

老话说万事开头难,杨建民相信只要肯真心实意,踏踏实实地为村民谋实事,这道情感上厚重的冰墙定会化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暖流。识别不精准,那就一户一户地走,一家一家地转。一个月在村上最少转5圈,两个月的时间,他与第一*于忠峰把村上154户人家转了个遍,还画了一张地图,详细标注了每家每户的姓名、具体位置等,93座庄廓信息一览无余。

通过走访调查,他们查明有18户不符合贫困户的标准,并通过反复讲解政策和不断沟通,在当年年底,成功实现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村民平稳退出序列,完成精准识别工作。这为杨建民扶贫工作开了个好头。

而村里那条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杨建民来说更是一个“心头患”。因为没有车,他每次独自外出,都要步行往返这段山路,他笑着说:“自己可能是湟中区步行山路最多的驻村工作队队员。”

2017年,通过多方争取,这条路终于得到了修整,由原来又窄又颠的小土路改为了可双向通行的水泥路。“听说,今年又要修路了,这段路即将变成柏油路啦!”杨建民满怀憧憬地说。

追梦,用心出发

真扶贫,扶真贫,杨建民始终秉承着初心使命,与村民用心交流,面对困难更是用心用情解决。真心换真心,他也赢得了群众认可。

拉尕村平均海拔2800米,加之附近有水源地,不适合开展大规模产业。如何实现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决定另辟蹊径,一方面向镇政府申请了蔬菜大棚项目,解决村民们冬天吃菜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在拉尕村打造“一村一品”品牌的契机,引导种植能手和千紫缘签订采购协议,通过种植蒲公英、狼把草、火焰参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增加收入。

得知这一消息,当时的贫困户汪永福第一个申请参加。虽然家里土地不多,但是种植收入却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及时雨。由于汪永福踏实肯干,更是与千紫缘建立了长期的用工关系,每到用工季节,他都会坐上班车到千紫缘内工作。“就在前两天,汪永福正在读大学的孩子还给我发了微信,说家里一切都好,问我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村里看一看!”脱贫后的汪永福一家,日子蒸蒸日上,但他们却从未忘记帮助自己的“小杨”。

是的,杨建民在村民的口中,早已从初到时的“干部”变成了“小杨”,在杨建民看来这代表了他真正成为了拉尕村一员。

拉尕村人口少,老年人口数量不符合建造老年之家的相关标准,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早已答应老人们打造一个活动场所。不能让村里的老人们一直羡慕其他村,更不能对村民食言。于忠峰和杨建民为此四处奔波,东拼西凑地攒够了经费,为村民们修建了老年活动室。

今天,坐落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老年活动室与村卫生室、文化舞台依偎着村里的小广场,一同成为拉尕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活动室内,老人们个个喜笑颜开,原本枯燥的老年生活一下子变得红火了起来,下象棋、唱小调、扭八步……欢声笑语每天都从这里传出,飘散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杨建民再回到拉尕村,看见精神面貌早已焕然一新的村民仍然不由得心生感慨,相信这样的拉尕村一定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好。

逐梦,以爱为翼

从前,大部分拉尕村学生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或到社会上从事知识含金量要求不高的工作。长此以往,村内便出现了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就不再上学,辍学或者打工这样无法彻底扭转贫困的状况,以至于大部分村民错误地认为上学没有出路。

“张家的孩子学没上完,就去城里打工了,现在日子过得比上学出来的还要好哩!”这是一位村民当着大伙面说的话,让杨建民心灵再次受到震撼,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经驻村工作队的多次协调,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同拉尕村签订帮扶协议,建立由拉尕村村委会代管的助学奖学专项基金。由千紫缘从2018年起每年为拉尕村提供1万元资金,为考取普通高中和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奖学专项基金的建立极大鼓励了村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升学率逐年提高。

2016年,杨建民初识汪香福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刚刚读初中的小女孩,与年迈长期卧病在床的父亲、一级智力残疾的母亲共同生活。当年年底,汪香福的父亲去世,只留下她与母亲二人,从此母女二人便成为了杨建民心中的牵挂。在他的引导和帮助下,经过五年时间,汪香福顺利升入高中,杨建民也离开了拉尕村。

2021年,汪香福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高考,但杨建民却迟迟未能等来汪香福报喜的电话或短信。杨建民知道女孩本就腼腆,且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主动发去短信问询情况。汪香福的短信以哥哥开头,大意诉说了自己高考成绩不理想,故没有联系杨建民,准备在本省挑选一所大专院校报志愿,既可完成学业还可以照顾母亲。

杨建民对她说,这一次考试不理想不要紧,还有机会继续参加专升本考试,她的求学路还有很长。村里可以为妈妈申请五保户,让妈妈得到妥善照料,而汪香福应该走出青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后,经过杨建民的开导和帮助,汪香福报考了兰州的一所学校,并在雨露计划等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入学。

杨建民相信,当汪香福完成学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等待母女二人。

现在村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愿意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而杨建民也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也在学习,为了更好适应新工作、新岗位、新角色,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业绩。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