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出来武庙祭祀人物的选择,更倾向于儒将型的武将(十哲都有军事著作),但负责后勤的却不受待见,这可能就是同为汉初三杰,萧何却没入选的原因。
到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又增加了六十四名配享者,这就有更多国人熟知的名将了:
- 春秋战国8人:范蠡、管仲、田单、孙膑、廉颇、赵奢、王翦、李牧;
- 汉代17人:彭越、曹参、周勃、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邓禹、吴汉、冯异、耿弇、贾复、寇恂、马援、段颎、皇甫嵩;
- 三国7人:张辽、关羽、张飞、邓艾、周瑜、陆逊、吕蒙;
- 两晋南北朝18人:羊祜、陆抗、王濬、谢玄、杜预、陶侃、王猛、慕容恪、檀道济、长孙嵩、王镇恶、吴明彻、王僧辩、斛律光、慕容绍宗、宇文宪、于谨、韦孝宽;
- 隋唐14人: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尉迟敬德、李孝恭、苏定方、张仁亶、郭元振、裴行俭、王晙、王孝杰、张齐丘、郭子仪;
可以看出选择的三个标准:从龙开国,匡扶社稷,灭国之功,三居其一方能入选。
杜预画像,叶雄绘
比较值得一说的是杜预,他是唯一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的(注),西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但他的名气远不如自己的后世子孙:鼎鼎大名的杜甫和杜牧。
关羽在当时只是第三档的武将,吕布和赵云都没入选,曹魏只有早期的张辽,灭蜀的邓艾入选武庙。
和文人拜文庙一样,各州的武举人进京考武状元,也要拜谒武庙。而朝廷凡有征伐、率兵出征之日,都要先祭告武庙。武成王庙与文宣王庙一起成为国家文治武功的象征。
两宋变迁注:明朝时,诸葛亮入选文庙,成为同时入选的第二人。
到北宋建立,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了防备武将学着自己造反,杯酒释兵权。但在其他方面,对失去军权的武将很大方,不仅金银财帛,醇酒美人管够,荣誉方面也拔高。
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应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弟子,增加武庙的配享者到七十二人。
同时出于政治目的,对人员做了大规模的变动,“升历代功臣二十三人,旧配享者退二十二人”。
十哲中的韩信、吴起、白起,被请出武庙,理由是“取功业始终无瑕者”:韩信背负反名,吴起*妻求将,白起*降不详。
《大秦帝国》中的白起形象
同时被清退的,还有一批没能善始善终的武将:奔魏终楚的廉颇,造反被诛的彭越,含冤自*的周亚夫,投水而亡的慕容绍宗,被诬至死的邓艾,拥兵不朝的李光弼,战败身死的王僧辩、王孝杰、关羽张飞等。
邓艾画像,叶雄绘
替换他们的将领,有名的不多:投笔从戎的班超,雪夜入蔡州的李愬,另一个门神秦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