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红点病怎么治疗,泥鳅水肿病怎么治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6:44:27

本文整理自中国水产频道第37期公开课,由岳阳市展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董庆华老师主讲的《台湾泥鳅的病害防控及常见问题处理》

台湾泥鳅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收益稳定,近几年在国内养殖风头比较高,特别在广东区域,据说有很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在养第一造南美白对虾不成功的情况下转而养台湾泥鳅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今天跟大家讲讲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大的问题:介绍台湾泥鳅的生态习性、台湾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日常管理常见的问题,实际上是水质、饲料和病害预防的问题。

中国水产频道 周双艳整理

1、生态习性

外部形态:

台湾泥鳅,属鳅科。形体小,细长,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全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

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并非很细小,最大的台湾泥鳅据说现在可以达到700g,作为良种用的泥鳅有时候可以达到800-900g。2017年11月份水产前沿主办、荆州展翔、岳阳展翔协办在全国有一个台湾泥鳅鳅王大赛,到时候看看今年最终获得冠军的台湾泥鳅有多大。

生活习性:

① 底栖性: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②喜温性:适宜水温:15-30℃,最适水温:25-27℃,水温超过30℃、低于10℃摄食明显下降。

③耐低氧: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鳃、皮肤、肠道(特别是小肠)都能进行呼吸,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④善逃逸:善于逃跑。当池水涨满或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⑤食性: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泥鳅特别贪食。

台湾泥鳅是台湾淡水所林森庄先生(号称“台湾泥鳅之父”)引进到大陆,目前还未完全审定,它的原本产于大陆的大鳞副泥鳅,所以跟普通泥鳅的习性一样。

2、台湾泥鳅的常见疾病的防治

规模化养殖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所谓的规模化,像目前华中地区、广东地区台湾泥鳅一般条件差的、养殖水产低的亩产也在3000斤以上,条件好的、养殖水平高的亩产可达到6000斤以上,那么这个就叫做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比如亩产3000斤,一旦发病,死亡率10%,每亩造成的损失就是300斤,这个损失量比较大,所以说一旦是使用饲料的规模化养殖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的核心:

维护正常的免疫体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系统活力。

实际上,治疗大鱼的整个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压制病症:例如细菌感染类的疾病首先使用抗生素进行压制,压制就是把体内、血液内、器官内的好的细胞、坏的细胞、好的细菌、坏的细菌统统压制在一个很低的生物量。

第二个阶段:依靠体内的免疫体系进行病症的修复,所以说平时维护整个的免疫体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刺激免疫系统,继发免疫系统活力这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台风来临时,预测台鳅会在连日阴雨的时间里发生应激,就需要在台风来临前的5-7天时间里,拌料口服酵母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系统的活力,保障在台风来临后的时间段里体质健康。

此外,平时的水质管理、饲料投放的规范管理、增氧机的开启时间、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等提高免疫系统活力的产品等都是作为预防的管理手段。

台湾泥鳅病虫害分类:

①寄生虫病,台湾泥鳅的寄生虫病远远不止我们等会要描述的,它有很多,在规模化养殖中目前寄生虫病不多;

②水霉病

③白嘴白尾或白鳍病

④红颚、烂鳃

⑤苗红头或红点病

⑥黑鳃

⑦腐鳍烂身病

⑧肠炎病

⑨气泡病,

第②-⑨都是细菌性疾病或真菌性疾病,这一类的疾病死亡率特别高,死亡速度特别快,所以对细菌性疾病列得多一些。

寄生虫病:

台湾泥鳅的寄生虫病不多,特别是规模化的养殖鱼塘,因为基本上都是肥水(肥水条件下,浮游植物多,溶解氧充足,对底质的消解能力强,寄生虫的种群被遏制在较低的水平。),加上大家预防的意识比较高,所以得很怪的寄生虫病很少。

种类:大致有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还有台湾泥鳅经常发生的白点,因为是淡水鱼,也就是小瓜虫。

因为台湾泥鳅的养殖量比较大,养殖周期比较短,而小瓜虫往往是在初春时发生较多,规模化养殖一般秋冬时节都已经出塘了,所以得小瓜虫病的往往只有保种越冬的,数量较少,在此就没有列出来。

流行阶段:得了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的泥鳅有苗也有成鱼;

症状:一般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这有点跟一部分常规鱼类似。

防治方法:

这一类的疾病一般合并*,合并治疗;

预防:

①在水花下塘第4天开始,使用*车轮虫的药物对车轮虫进行遏制。

有些人问我,说在这个时候很难看到车轮虫,镜检很难,水花下塘,1公分多一点,你想把它抓到手里面,把鳃拨开都很难,怎么检查?

这个时候可以检查体表的黏液:直接刮取体表的黏液在显微镜下镜检。根据多年的经验,鱼苗死亡量很大的时候不用检查,直接*,就是在水花下塘第4天开始就*一次车轮虫,隔7天再用一次。基本上这两次就可以把台湾泥鳅水花下塘之后大约会得车轮虫的可能给遏制住了。

② 每次在分苗前使用抗应激的药物(如维C)进行拉网抗应激的预防。

规模化养殖中很有经验的养殖户从水花开始用抗应激的药物进行拉网抗应激的预防。因为水花有鱼头,加上水花下塘的数量一般比较大,这样就需要对鱼苗进行分级,有的区域标苗时达到100万尾/亩,这样起码要分4次左右,分了之后的鱼,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养成,剩下的鱼苗一定要在下次分苗之前拉网抗应激。

③在拉网之后大约第3天,等鱼苗恢复得差不多了以后,还要使用*灭车轮虫的药物1次,这样就把寄生虫病预防到位了。

在苗期主要也就是车轮虫多一些,因为在放水花下塘的时候一般都会时肥水下塘,天然饵料比较充足,水质也比较肥,这个时候其它的虫,比如说指环虫得的可能性很小(指环虫一般在低温下多,而且指环虫的个体大,在鱼苗的鳃上寄生的可能性小)。

如何治疗:

①可使用“2%二硫氰基甲烷” 每亩·米100-200ml全池泼洒。也可以少用点,根据水花的体质情况。

②有指环虫协同感染时,每亩·米使用“2%二硫氰基甲烷”100ml “甲苯咪唑水悬剂”100ml。指环虫协同感染时起码要用2次药,需间隔3天重复用药一次。这个治疗方案对应斜管虫、三代虫都可以合并*掉。

台湾泥鳅的细菌性疾病——水霉病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越冬和转运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在隔年的成鳅,隔年的成鳅在越冬之后由于转运受伤,加上水温偏低,导致水霉菌丝在伤口处增生,严重时伤口处如棉花团状大小。

有时候繁殖的鱼卵也会有水霉感染。主要是因为成鳅本身有水霉感染,加上有时候繁殖的时间提早,水温偏低,这时候繁出来的鱼卵也会有,这批鱼卵基本上就完了。

预防:

①转塘后第2天,使用“增效矾”按每亩·米100-150克泼洒1次。

②第4、5天,使用中药提取物的“五倍子水溶液”按每亩·米50ml全池泼洒。一般用这种方法预防的话得水霉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保证水的肥度更重要。保证水的肥度之后像这种药物使用的可能性都不高了。

治疗:

① “五倍子水溶液”按每亩·米100ml全池泼洒,连用2天。五倍子具有*真菌的作用

②更严重的情况:用复合药协同增效:每亩·米 “五倍子水溶液”100ml “硫醚沙星溶液”100ml全池泼洒,连用2天。硫醚沙星具有一定的*真菌和霉菌的作用。

注意:使用之后还要增肥,因为当你发现了水霉病,基本上鱼塘的透明度应该在30公分以上了,预防或者治疗之后要学会使用一些速度比较快的肥料,对池水进行快速增肥,否则在持续低温的情况虾,在15-20天左右水霉病会再次复发,这是水霉病的特点。

白嘴白尾或白鳍病:

发病阶段:白嘴白尾或白鳍病主要发生在苗期,

发病特征:初期病鳅从吻到眼前哪一段为乳白色,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重症时蔓延至背鳍根部及背鳍后面的全部体表,由灰白色变为乳白色,鳅苗在水体里面的特点是: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死亡得很快,且死亡率高。

流行季节:5~7月,大家都知道5-7月份是华南和华中地区夏花在寸苗或者2寸的时时段,主要是原生动物侵害寄生时,有些时候跟车轮虫协同感染发生。主要表现在夏花分塘前后。

死亡率:达 30%~50%,这样话的标苗就算彻底失败了。

预防:

①定期泼洒“聚维酮碘”,按照亩·米200克(毫升)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酵母提取多糖和谷胱甘肽”,提高免疫能力。酵母提取多糖和谷胱甘肽是免疫增强的光谱刺激剂,内服了之后会刺激鱼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泥鳅的应答能力。

②定期投洒“含有芽孢的活菌改底制剂”,这种情况一般建议使用含有芽孢的颗粒剂,可以直接沉降到水底,对水底进行环境改良和占位,避免有害物质增生引发病症。

占位:在池底的表面,特别是在活性植物的表面有时候有一些带有电荷的位点,有时候这个位点是被杂菌占据了它就会在那里繁殖,所谓的占位是指先用聚维酮碘*掉了杂菌之后再将含有高浓度的枯草芽孢菌的活菌投下去,让枯草芽孢杆菌在表面植物或者池塘底泥的表面进行占位,从而遏制其它有害菌的繁殖。芽孢可以对池底大分子有机物包括氨氮进行利用。

治疗:

特别注意:若有虫,先*虫。根据经验,这个时候车轮虫伴生的可能性很大。镜检如果发现有虫,那一定要先*虫。按照上面的*寄生虫的方法先*虫,*了之后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菌。有2套方案:

方案1:

①全池泼洒“聚维酮碘” 对水体进行消毒;

②使用“高含量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改良;

③内服“氟苯尼考粉 保肝类产品 三黄散”,连用3天;

④第4天开始内服“天然抗菌物质 多维”,3天。

天然抗菌物质有很多,比如说抗菌肽、有些植物的抗凝物质,大家找到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第1套方案大概需要6-7天。

方案2:

①全池泼洒“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溶液对水体进行消毒;

②使用“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改良。

③上面我们用了氟苯尼考,这里就可以用“恩诺沙星粉” 免疫多糖类制剂”,内服连用3天。可以轮换用药,就像外用消毒剂一样,第1个方案用了聚维酮碘,第2个方案用戊二醛苯扎溴铵,这是轮换使用,降低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免疫多糖类制剂也可以换,因为保肝类物质有很多,免疫多糖类物质主要是酵母里面提取的高浓度的免疫多糖,高浓度的免疫多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红颚、烂鳃

流行情况:在苗期和成鱼期都会发生,往往有时候也有车轮虫或其它寄生虫感染,这时候伴生车轮虫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是其它的虫,持续死亡。多次治疗治不好,累计死亡量很大。往往2个星期左右就死得差不多了。

镜检若有虫的话要先*虫,是车轮虫还是其它的虫都行,但是一定要*虫,*完虫之后再来*菌。

治疗方法:

外用:

每亩·米水用200克“过硫酸氢钾”颗粒全池投撒,鱼窝处重点投撒,连用2天。主要是遏制传染源。

内服:

这是治本的药,同时内服“氟苯尼考粉” “多维” “亚硫酸氢钠甲萘昆粉” “免疫多糖制剂”连用5-7天。亚硫酸氢钠甲萘昆粉就是我们平常说的K3,可以止血,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内出血。

泥鳅苗红头或红点病

跟黄颡鱼的红头类似。

流行情况:水温达到24℃以上发生较多,体内有寄生虫先行感染,然后其它有害菌趁机而入,溶血类细菌会导致表皮皮下出血。

流行特点:感染速度较快,短期内死亡量会很大。有时候一开始出现不太容易注意,等到发生了以后死亡量很大。

推荐的治疗方法:

①傍晚,每亩·米水用300-500ml“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这个用量比一般的用量大,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用量,而且是要在傍晚呢?它对有一些潜在的寄生虫也有一定的*灭作用,所以这个时候要用这么个量,连用2天。

②每亩·米水用200克“恩诺沙星粉”化水全池泼洒。恩诺沙星粉浓度比较高,如果大家能够买到浓度更高的恩诺沙星粉的话就尽量用浓度高的,用10%的可能不行;

③ 同时,内服“免疫多糖 多维”连续5天。免疫多糖大家都知道就是刺激免疫力和提高免疫力,多维也是,多维可能对因为鱼体长快了,体内的必须类维生素储存不足,导致免疫能力不足。因此口服多维对维生素缺失有弥补作用。

特别注意:如果有虫要先*虫。有时候怕大家不知道,所以在推荐用量的时候,聚维酮碘用300-500ml,实际上在这里隐含了有些虫可以用它*死。

黑鳃

多为霉菌感染,导致鳃呼吸不足,大家都知道泥鳅会用表皮和肠道呼吸,鳃呼吸就会连累到肠道呼吸,作为规模化养殖的话肠道里面经常充满了饲料内容物,这个时候再用肠道来呼吸的话,就加重肠道的整体负担。

黑鳃在这个地方是霉菌感染,还有鳃丝缺损导致的黑鳃,台湾泥鳅主要是在池塘的底部活动,有时候在污泥中栖息,鳃缺损了之后,呼吸的时候,池塘底部的污泥会吸附在鳃上导致另外一种黑鳃。这是两种情况。这里主要讲霉菌感染。大家可以从图片上看看。

霉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黑鳃的治疗方法:

外用:

傍晚,全池泼洒“硫醚沙星”,每亩·米使用400-500ml,连用2天。为什么要在傍晚,因为傍晚的时候泥鳅出来觅食,在水体表面和中上层分布就开始多了,这个时候用药的效率就比较高。

内服:

同时内服“氟苯尼考粉” “免疫多糖制剂” “多维”,也可以口服大蒜素。连用5-7天。

注意:按此方法治疗期除外泼硫醚沙星溶液的前后1小时停增氧机,其他时间不停增氧机连开5天以上。原因:

用药的时候要稍微停一下增氧机,泼完了之后增氧机不能停,因为它是黑鳃,它的呼吸能力很脆弱,相当于呼吸氧通量只有平时的70%,甚至有的只有50%,这个时候如果停掉增氧机就会使溶氧不够,虽然台湾泥鳅不会大量死亡,但是会增大饲料的消耗量,也会带来肠道等其它的疾病,这个时候得不偿失,所以在治疗好之前增氧机要连开5天以上,保证水体里面的溶解氧充足。

如果你有检测手段能够日常检测或者增氧机跟测氧的仪器相连接,比如说你把它设定在8ppm,8ppm以上那也行;

如果没有这种检测手段的话那就连开吧,特别是在载鱼量大的情况下。

肠炎:

实际上泥鳅的肠炎病有很多,往往发生在大家忽视的情况下,发生情况:

①苗期;

②使用了硬质大颗粒饲料。泥鳅虽然是杂食性,但是我们不能随便给它吃,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现在要使用什么样的饲料呢?

第一:首先是膨化料;

第二:要考虑泥鳅的特点,泥鳅胆子比较小,昼伏夜出,养殖户经常是在早上或者晚上或者傍晚的时候投料,这时光线还比较强,尽量不要用浮性料,尽量用膨化沉底料,这样的话它的消化能力强,就是需要消耗的时间短,饲料系数也低(膨化料比普通料容易消化,沉底可以避免泥鳅上来进食,消耗体力。结合起来就是适应了泥鳅肠道短的特点,因此饲料系数就低了)。

肠炎病的发生状况及原因:

泥鳅的肠道是它体长的1.2倍,相当于直肠子,没有草鱼的消化系统强,而且它的肠道还有呼吸的作用,如果喂得过饱,因为泥鳅容易贪食,如果饲料投喂量过大,它一直在吃,假设我们每天的投喂量是100个数据,如果你增量投喂,120%甚至150%,它有可能都能吃,它不停的吃,带来的一个不好的情况是它的肠道终日饱胀,没有排空时间,这个时候肠道就容易受损。消化能力下降,肠道中有害菌增殖之后有的或破坏肠壁,有的还会产气,就导致了肠炎的发生。

预防:

肠炎病如果仅仅是治疗的话可能饵料系数会很高,也不划算,如果泥鳅得了肠炎之后会连累其产生很多其它的疾病,所以一定要预防。

预防:

定期拌料拌喂乳酸菌类(乳酸菌等,)以及肠道修复物质(比如修复肠道的绒毛膜、表皮细胞),根据乳酸菌类的产品看菌含量如何,按每瓶拌饲料2-3袋的剂量使用(或按每瓶拌饲料6-8袋的剂量,这种产品时纯天然的,可以每天使用);或者轮换使用“免疫多糖制剂和保肝制剂”。

治疗:

“恩诺沙星粉”或“氟苯尼考粉” “维生素C钠粉” “多维”,连续口服5-7天。

气泡病:

流行情况:基本上在苗期发生得比较多。得了肠炎可能有嗜气单胞菌在肠道里面产气,一般是成鳅或者夏花以上了,肚子会鼓胀很厉害,跟这个有一定的区别,这里所说的气泡病主要指苗期。

发病特征: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失去游泳能力,有时仰泳水面,严重死亡,夏季频发。

第一种气泡病:

发病原因:第一主要是缺氧,吞食空气;第二水中溶氧过饱和时,有气泡也会直接吞,采食时误食。

治疗方法:

1、水瘦缺氧的情况下:适量加注新水,同时使用生物肥类培藻;培藻之后水里面的溶解氧含量丰富了之后就不会这样了

2、水过肥的时候也会得气泡病,就是说水中溶氧过饱和,也会误食气泡:加注新水或者食盐化水全池泼洒。每亩用食盐3-5千克。

第二种气泡病:

发病原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水中氮氧分压达到平衡时使气体渗透进血液或吸附在身体体表,导致台湾泥鳅游动时失去平衡,长时间体力耗尽而死亡。这不是吞下去的,这有可能在体表黏附的。

处理方法:

1、适量加注新水排除老水;

2、“聚丙烯酰胺”全池泼洒,3-4小时后用“芽孢杆菌颗粒”或“EM菌类”等调节、分解老化藻类,增加水体透明度;这个时候有些条件下还要补磷;

3、在台湾泥鳅开口吃粉料时,要先*灭水里浮游动物。

这9类基本上把导致台湾泥鳅重症病症、损失量比较大的都列举到了,也有可能还有其它的,包括刚才提到小瓜虫等等,在这里面没有过多的描述。

水质改良与修复

水花下塘前的水质处理与天然开口饵料培育

①在水花下塘前的水质处理,一定要有天然的开口饵料培育。

除常规的除野、除杂,打底肥以外,为提高水花下塘的成活率,需要充足的初孵浮游动物数量。

②水花下塘前3天,按每亩·米使用生物肥200-300克1次,

③水花下塘前1天,按每亩·米5-10L使用培育轮虫类物质每亩·米500-1000克,加强培育幼小轮虫。

④水花下塘后,每天使用“生物肥”1次,每亩·米5L,根据投放的水花数量以及观察浮游动物的量来酌情增减用量。

注:水花下塘30天内均应使用“生物肥”培育初孵浮游动物,开粉料后可适当减少用量。

底质改良:

① 3-4月份,一般每隔7天左右,使用“过硫酸氢钾”1次, ② 5月份,或水温上升到20度以上,每7天使用“芽孢”1次。

发生病毒性或细菌性鱼病:

治疗前,需要先使用“过硫酸氢钾”对底质进行改良,治疗结束后,使用“过硫酸氢钾”维护1次,次日,即可使用“芽孢”对底质进行有益菌的占位、环境修复。

台湾泥鳅“抱团”情况处理:

在黄颡鱼苗期里面也见过抱团,台湾泥鳅的抱团比较明显,养殖户可能会吓着,觉得很意外,在抱团发生时,可以使用“聚丙烯酰胺”对潜在的不利因素(水质不好或者外在有毒素)进行可能的消除,

使用“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一定的清理,并提高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对抱团产生的结缔组织碎屑或脱落的寄生虫进行清除。

浑水:

台湾泥鳅经常发生浑水的现象,由于台湾泥鳅喜欢钻泥,喜欢在底部活动,即使对浑水进行改良,它也会很快恢复到浑水的状况,所以很难使用常规的改良方法。

这个时候可以使用专利产品“碧水康施药器”,加上“生态灶”产品,在水面的真光层营造水质处理活性点,不仅可以缓解长期浑水带来的潜在危险,而且可以控制后期可能发生的蓝藻爆发。

即使浑水有反复,因为施药器是浮在水面上,在真光层里面,活性处理单元形成了生态灶,不受浑水的影响,反过来还会对浑水有絮凝作用。

蓝藻:

台湾泥鳅由于产量大,特别在广东亩产达到6000斤以上之后残留的氨氮会很多,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蓝藻的发生 。在它发生之前一定要控制住,否则一旦发生了之后什么*藻的产品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①浑水:开始在水面的真光层使用“碧水康施药器”及配套产品营造水质处理活性点,打破蓝藻形成的条件,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并占据优势地位。

②已发生蓝藻,先使用*灭蓝藻的制剂对1/3的水面进行蓝藻*灭,再使用“聚合氯化铝”全池泼洒,重点区域在*藻的地方,第二天再补磷和芽孢杆菌。

日常管理常见问题——常见不良水质处理

青苔水:

在台湾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发生得很少,一旦发生了青苔水,包括水霉、小瓜虫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这个一定要遏制它的发生。

处理方法:

第1天:“*灭青苔物质” “硫酸铜”全池泼洒(不太建议);或者直接使用“*灭青苔颗粒制剂”颗粒在青苔发生区域投撒(这样带来的副作用要小一些)。

第2天:用“腐殖酸钠”全池泼洒;

第3天:用“生物肥”全池泼洒培藻。

白浊水(浮游动物过多导致)

导致浮游植物缺乏,含氧量下降,浮游植物上下活动,也会泛起泥浆,导致水成白浊状态。

处理方法:

第1天:全池泼洒“浮游动物控制剂” ;

第2天:全池泼洒“过硫酸氢钾” ;

第3天:全池泼洒“生物肥” 。

红褐色水

原因:藻类死亡

处理方法:

第1天,全池泼洒有机酸,同时加注新水;

第2天,全池泼洒“过硫酸氢钾” 。

第3天,全池泼洒“生物肥” 。

蓝绿水:就是蓝藻发生的前期

原因:水体中氨氮积累;氮、磷比例失衡。

处理方法:

①适量换注新水;

第1天:

上午全池泼洒 “有机酸” ,

下午全池泼洒“过硫酸氢钾 腐殖酸钠” ;

第2天:

补磷和芽孢杆菌。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未获书面许可,一律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广告

泥鳅红点病怎么治疗,泥鳅水肿病怎么治(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