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豆豉,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老干妈豆豉油辣椒?豆豉鲮鱼油麦菜?豆豉蒸排骨?一不小心吃货的本性暴露了!那您知道豆豉还有一个亲戚叫淡豆豉么?它是一味特别好的药食同源的中药,尤其对小儿外感、积食,很管用。
淡豆豉
古籍《释名·释饮食》记载:“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豉有淡咸二种,淡者入药,故名淡豆豉。”所以咱们今天聊的淡豆豉,跟平常厨房用的豆豉是不一样哦。
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2010版中国药典》
注:从文献考察得知,淡豆豉的原料应是黑豆。
豆豉
现代多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古*载造咸豉法∶用大豆一斗,水浸三日,淘蒸摊,候上黄取出簸净,水淘晒干。每四斤,入盐一斤,姜丝半斤,椒、橘、苏、茴、杏仁拌匀,入瓮。上面水浸过一寸,以叶盖封口, 晒一月乃成也。
淡豆豉
【异名】淡豉、香豉。
【性味】味辛、甘、微苦,性凉。
【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主治】解表,除烦,宣发郁热,解毒。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发汗之力颇为平稳,发汗而不伤阴。
【注意事项】脾胃较虚弱或易呕者慎服。
功效及药用价值
《名医别录》曰: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六畜胎子诸毒。
《药性论》:主下血痢如刺者,治时疾热病发汗,又寒热风,胸中生疮者。
《本草纲目》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吐,得酒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痘,呕逆。
《本经疏证》有谓: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益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日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固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足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中国药典》: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中药大辞典》: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此外,现代研究表明,淡豆豉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异黄酮、多肽、低聚糖、豆豉纤溶酶、大量B族维生素和抗菌素等,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降血脂、降血压、抗氧化、免疫调节、抗凝血、预防骨质疏松。
淡豆豉是国际公认的“营养豆”,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乳腺癌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较好的作用。
日常应用
风寒感冒初期
症状:鼻流清涕、怕冷不出汗、鼻塞、头痛、舌苔白腻。
用药:带须葱白2根、淡豆豉10克。
做法:先放入500毫升的水,接着加入淡豆豉,等到水煮沸2~3分钟后,再加入葱白,煮3分钟后即可出锅。
出处:此方为葱豉汤,出自葛洪《肘后备急方》,为风寒感冒初起的常用方。要想让葱豉汤达到解表散寒的功效,就要趁热服用,且服后需立即盖被发汗。
风热感冒初期
症状: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用法1:桑叶6克,菊花6克,淡豆豉6克。煮水10分钟,当茶饮。
用法2:淡豆豉10克,薄荷3克。将豆豉洗净,打碎,与薄荷一起放入茶杯,用沸水冲泡。代茶服用。
小儿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流清涕,舌苔薄白。
用药:淡豆豉6克、生甘草6克、陈皮6克、生姜5片、甜杏仁6粒、红糖适量。
做法:将姜片分别洗净,甜杏仁打碎,置小锅内,加水约600毫升煎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7~8分钟,加入红糖,温服。
积食
症状:舌苔厚腻,大便臭,手心发热,睡觉不踏实,有口气。
用法:淡豆豉6~10g,先将淡豆豉浸泡半小时,然后大火烧开,转小火熬20~30分钟变成浓汤即可服用,每日1次。
小儿积食发热
症状:发热,舌苔厚腻,大便臭,有口气等。
用法:绿豆、黑豆、黄豆、淡豆豉各一把,4-5倍水,炖煮两小时以上,过滤趁热饮,频服。(圆运动的中医学)
痰饮咳嗽
症状:舌苔白厚,有口气,咳痰喘。
用法:淡豆豉干吃或压粉吞服。
大便干燥
症状:舌苔黄厚,有口气,大便干燥。
用法:淡豆豉1把,浸泡10分钟左右,大火烧开,小火煮2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喝完。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庄庄
编辑:吴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