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当“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的喜讯从非洲东部岛国毛里求斯,越过山河大洋,传到“藏医药的故乡”——中国西藏,全国人民的心情都为之振奋喜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决议中指出,“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遗产项目“凸显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的重要性,提供了人类与环境间可持续关系的积极例证”。
这一段评语已经在各大媒体的奔走相告中,被大家熟知,然而,作为中国第40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藏医药浴法”还是显得遥远而神秘,人们或许知其历史悠久,内涵广博,却不知道这样古老的传统医学知识,在当下是怎样被藏族人民实践着的?简言之,藏族人是怎么通过“泡澡”来治病的?
“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医院的安太措与青羊尖措,在总结传统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藏医药浴法的流程进行了介绍,他们将藏医药浴法分为药浴前、药浴中、药浴后三个阶段。
图为护理人员正在为病人铺床,患者浴后需要躺卧发汗。摄影:杨悦笙
药浴前,这些禁忌要注意
正式进行药浴前,对病人的筛查必不可少。有瘟病、高烧、灰色浮肿、贫血、饮食不进、妊娠期、月经期、体弱者切忌不可入浴。
藏药浴讲究因人而异,药浴前医生会通过望诊、问诊、脉诊等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测量生命体征(血压、脉搏、体温),询问患者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详细病情,给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流程。
藏药浴环境的准备工作也颇为讲究,首先要将浴池消毒,开窗通风,而后关窗,熏燃藏香,调整室温为20℃-25℃。
图为山谷中的西藏昌都市日通藏医院,内设藏医药浴室。
图为西藏日通藏药厂的藏医药物展示。摄影:李元梅
药浴中,室温、药液浓度、温度是关键
室内温度和药液的浓度、水温等是藏医药浴法治疗疾病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药浴的疗效,也是决定药浴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
药浴全过程水温控制在38℃-42℃,浸浴时间一般为20-40分钟。患者入浴后,起初采用坐姿,同时用双手将药水淋于上身,大约5分钟后可将全身浸于水中。
医生会在浸浴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全身皮肤的颜色,以及是否有恶心、眩晕、心慌、胸闷等反应。若有不适,要及时给予吸氧或停止洗浴,回病房休息。
图为日通藏药厂生产的五味甘露药浴汤散。摄影:李元梅
图为北京藏医院药浴科病房中的药浴盆。摄影:杨悦笙
药浴后,辅助出汗、涂擦与按摩
药浴后出汗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热饮红糖水、葡萄糖水、淡盐水等300-500ml。
随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做相关辅助治疗。用艾灸、盐敷、涂擦、按摩等治疗方法,如涂擦二十五味阿魏散、三十一味沉香、青稞面或芝麻油等,边涂边按摩5-10分钟,缓解疲劳,恢复体力,并且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涂擦按摩疗法使皮肤毛孔和汗腺闭合,寒气和邪湿气不易透过皮肤,有不患风病之效。
安太措与青羊尖措特别强调,藏医药浴若要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必须采用地道的藏药材为原料,通过严谨的蒸煮、发酵等特殊处理后方可应用,还要严格遵循藏医药浴流程,重视药浴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