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届年轻人逼到这步田地的,是复杂的双十一规则。
在五六年前,双十一的活动规则还是简单的,开启时间也相对较晚。
各大店铺都是直接标出双十一当天的折扣价,说打五折就最多再加一些满减这类只要能掌握四则运算就OK的活动。
用户只需要提前个三五天把想买的东西丢进购物车,到了十一月十日晚上再熬个夜,把购物车清空就结束了。
从去年开始,双十一的活动就变得越来越复杂。直到今年,从10月20日战斗就拉开序幕,整个双十一战线长达二十多天。
各种津贴、预售付定金、盖楼、喵币等等一系列活动规则,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搞明白怎么玩。
所有人都在奇怪这么一个问题:双十一为什么不能像过去那样好好打折,非要把规则弄得这么复杂?
原因很简单,当你被这堆规则弄昏了头,懵懵懂懂地被拉进各种战队、直播间,每天盯着手机,逛店铺、做任务的时候,你就变成了一茬绿油油的韭菜。
这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不仅现在的年轻人在问,十多年前的时候,我妈也问过。
那个时候没有电商,更没有双十一,大家都是去商场购物。每年最大的活动不在光棍节,而是在平安夜。
每年到了年底,都是人们工作热情最低,消费*最强的时候。所以必须有一个打折狂欢来刺激大家。
中国的传统节日讲究团圆,像元旦和春节都是在家吃饭的节日,逛街的人少,因此并不合适。于是聪明的商家把这个任务放在了洋节上。
像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就是互联网时代兴起前,中国人民的双十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安夜。
最初平安夜各大商场的折扣也非常简单,就是打折,商场扮演了淘宝天猫的角色,一般全场七、八折起,各个专柜还有自己的折扣。
每到12月24日的晚上,在商场排队结账的人可以一直从柜台排到门口。
后来规则就逐渐复杂起来。一开始是满减,满1000减200,听起来好像跟打八折差不多,实际上许多衣服售价998、999,要想上1000,就得再买一件。
精明的家庭主妇一般会再添一双袜子。
再后来简单的满减满足不了商家的需求了,就开始送券。满999元送200元的购物券,这200元就不是现金,只能当日再在门店里消费了,等于说许多衣服还是按原价购买的。
送抵扣券的商家还算良心的,有些商家还开发出更复杂的规则。比如满减送打折券,打折后再满减送购物券,一环套一环。
消费者和商家的算术大比拼,从那个年代就开始了。
当年资讯又不太发达,许多当妈的人干脆拿着计算器逛街。不仅要当场噼里啪啦算出最终价格,还要熟知片区内各大商场和品牌谁最优惠。本来只想买一件羽绒服,最后为了折扣,可能还得加一条裤子、一件衬衫、一双鞋。原来预算只有800元,最后花掉1500,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