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岁月
在快消行业里,有一句话被反复提及:我们的目标是淡季不淡。经销商为了淡季不淡,就要在选品上有所互补。比如,代理速冻汤圆水饺的经销商通常也代理雪糕等产品,代理白酒的经销商通常选择代理饮料。相较于经销商的“选择”互补,企业通常在这方面较为被动。
没有哪个生产白酒的企业饮料卖得好,如果说饮料和白酒有些跨行,那卖汤圆水饺的企业也没有谁生产的雪糕卖得好。像康师傅、统一这样能跨行业经营都卖得不错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即便百事集团如今排名超过可口可乐,但它在国内的饮料是交给康师傅运营的,自己则在经营百事食品。
可即便康师傅、统一这样的企业也没说我的方便面和饮料是互补的、可以“错峰出行”,你的淡季是我的旺季这种,大部分还是你有你的淡旺季我有我的淡旺季,业绩不互补,还闹心加倍——所以,淡季不淡,永远只是个口号。
在这个口号的背后就是进入淡季后,大部分的人的想法是:今年就算了吧。
淡季就是休息?前几天跟一个总监聊天。他遇到一个困惑,因2023年春节来的比较早,是1月22日,也就是CNY配货要来了。通常做送礼的企业在11月初可能就已经备货了,但他的企业并不是做礼盒很强势的品牌,但正常也是提前到12月就开始备货了,毕竟春节市场消费能量巨大,抢一点是一点,往年自己的品牌也是有些销量的。
所以,今年四月份为了鼓励业务同仁的积极性,他决定把新的考核业绩年订为2022年12月到2023年11月。这样12月的业绩就能算进新一年,也让业务打款没有后顾之忧,积极备战CNY。只是,他没想到的一个残酷现实是:以往的考核制度下,即业绩年与常规年相符时,业务是到11月开始不推进业绩,而今年业绩年提前一个月,可自己的业绩在10月份就已经没有动销了,“看样子大家已经躺平了,不准备完成今年的业绩了”。
明明是好意给“家人谋福利”,结果却变成大家提前躺平不追业绩。一副你有千条妙计,我都按我自己规律去完成的架势。
其实,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考核年,我们称之为业绩年。通常,业务拿到的业绩考核、年终奖等等都是以业绩年为基准的。其实这种业绩年呢,在快消企业内部也叫“财年”,这个财年就是正常的业绩达成、业务工资、该到时间的时候进行业务轮岗等等。
大部分企业的财年通常是以旺季开始旺季为终的。这样的好处在于你的人员调整、业绩打款等不会影响你整个销售的大盘。因为旺季是市场在推动生产,你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也好,费用变化也罢,对整个销售的大局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几乎是在市场销售增长期中完成了人员、市场的交接,大家该拿奖金拿奖金这类。
其实,康师傅以前的内部财年就是在7月份。据了解,旺旺、达利也是有这样的财年计算方法(如果不正确请告知)。只是,这个业绩年也就是内部财年,在企业上市后就会遇到两种说法冲突的情况,就是你如何计算自己的财年和财报年。在追求财报好看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也就不得不把自己的业绩年与财报年相符,即业绩年也是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相对来讲,不上市的公司,财年的制定就相对灵活些。
而在正常的业绩年里,大部分企业的习惯就是第四季度制定明年的财务预算,调整组织建构,调派人员,这样的后果就是大家一到第四季度就开始踩刹车:今年就这样了,淡季控一控市场,CNY对付下,水头布下局,明年二三季度盯的狠一些。这已经是大部分快消企业的固定思维:现在压的货也动不了,业绩都是库存,消费者可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了,你2023年1月1日的产品就是比2022年12月31日的产品好卖。我四季度完成的这点业绩都是明年要处理的旧货,还得占我明年市场费用,我何必要为了这点眼前的利益,影响我明年的大局呢?
如果我明年不在这个市场了,那我更不能冲业绩了,现在这时间还不如处理下兄弟们的感情,来个告别酒宴,而后再安排下我未来市场的人员,大家都趁着这个淡季,把该调整的调整,该熟悉的市场熟悉起来。让经销商消化下库存,让业务员休息下,业绩没完成?大家都没完成,明年再冲一冲就有了。
于是,这就形成了大部分企业当下的局面:无论你怎么制定考核,大家的淡季依然不去完成业绩。而是美其名曰:淡季做市场,旺季做业绩。
旺季补回业绩?我们要知道,淡季的业绩全靠管理者去盯、去追,因为市场上的需求确实在降低,动销回转不如旺季,当我们把所有的时间用在所谓的做市场上,大家真的有做市场吗?做市场的意思是要有形象、要有陈列、要有消费者互动,而这些事情是推广同志们去背负的“东西”。但现在有几个企业还有推广岗?毕竟没有业绩产出。
其实,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淡季了,没费用,没形象,没排面,更没有业绩。大家都把费用集中在旺季去轰炸。这样有没有问题?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所有企业都是这样想的,淡季大家都躺平,明年旺季来了大家再去挣去抢,都从同一个起跑线,这没有任何问题。
但现实的情况是,淡季的时候,那些领先的品牌还在抢市场,因为淡季的费用少,投少部分的费用就会抢到好的排面,而那些终端门店也会在淡季继续被维持关系,做快消是一个需要人情的市场,自然会让这些有维护的企业明年还有一个排面;而在旺季的时候,大家都在投入市场费用,你会发现别人兵强马壮,在淡季就已经在抢市场了,旺季再投入些,市场维护得更好,结果你的市场是旺季抢不过别人,淡季更没影儿,那你的市场占比等当然会降低。
我们说旺季还有市场推动业务去做基本工作,而在淡季则完全是企业主导市场,这个时候拼的就是业务的执行力了。显然,你在淡季不管不问,业务的执行能力也在荒废,到真正上战场的时候,你怎么能要求你的业务打得过别人呢?
其实企业都会在淡季设定一个相对较低的目标,但没有企业会在这个淡季不设定目标。当企业已经给业绩打折的时候,下面的管理者再给业绩打折,这注定企业的业绩永远完不成,完全就看旺季的时候,老天爷给不给机会了。
但通常你在淡季没做好,旺季机会真来的时候你也把握不住。比如,今年夏天特别严热,对饮料公司来说是最好的时机,可因为限电原因,导致很多企业在旺季生产不出来产品,结果是机会来了,你也没货,又便宜了如农夫山泉、康师傅们这些喜欢压货,会压货的企业。
再比如,今年10月初上海有个咸水潮,其实,咸水潮在上海年年有,只是今年突然间被炒起来了。这就给很多平时在市场上铺好货的企业带来了巨大收益。还是以农夫山泉的水为例,上海大区据说有一天出货2个亿,一天完成一个月的销量。彼时是10月初,淡季,又如何,别人还是旺季过。当然,那一天卖水的企业都断货了,怡宝、百岁山、康师傅们出货量也不错,可是,因为上海大区是农夫山泉的强势区域,出货量都不如农夫山泉。
这就是当下最现实的问题,你认为你只是第四季度没做好,其实换到市场上看,你是没有一个季度能做好,你退别人就进,你认为你只是休息一天,可比别人落下的不是一天能补上的。
而导致企业淡季没业绩,就在于你对管理者的考核。通常,我们的中高层干部看的都是整个“大盘”,他认为自己的业绩可以了,我第四季度损失的钱,我在旺季能补回来,这就够了,我没什么损失。但市场上的业务,他们往往业绩没完成,却还想冲一冲,毕竟他们拿5000,损失1000,跟大区经理们5万损失1万的感觉其实不一样的。大区经理知道旺季能补回自己的工资,但是业务不保证自己在旺季能把这损失补回来,因为非业务之外的因素太多了。
企业真正做市场、做业绩,你要狠盯你的第四季度的管理者。这跟历史上很多朝代更迭一样,朝代更迭其实就是下面的贵族重新选个皇帝,就如同分公司经理联手重新选个CEO一样。你的政策落实不到业务(老百姓)手里,基层过的惨,他当然追随那些个“贵族”而不让你的政策出“总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