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月14日拍摄的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14日清晨,龙王坝村从宁静中醒来。保洁员董莲花开始打扫村道,民宿业主李红红正在为周末的游客准备房间……
龙王坝村位于宁夏西吉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
2010年开始,村里大学生焦建鹏返乡创业,在政府农牧、旅游、林业等部门政策、资金扶持下,发展起林下养殖,建设了生态餐厅,成立了旅游公司,把龙王坝村打造成宁夏著名旅游乡村,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
当天,焦建鹏正在贵州参加乡村休闲旅游培训,得知记者来到龙王坝村采访,热情通过微信为记者作“远程导游”,尽地主之谊。
“建议你上山顶的窑洞宾馆看看,那里视野最好了。村里的油牡丹也已经开花了……”
窑洞宾馆、休闲餐厅、儿童娱乐、采摘大棚、农家民宿从高到低依次沿着山坡排开;远处旱塬上的梯田已经退耕,昔日裸露的黄土全被绿色植物覆盖;村里民宿一条街上,硬化道路干净整洁,花香四溢……
中午刚过,游客就多了起来。
“龙王坝村改变了西海固恶劣的环境,保留了旱塬的文化和乡愁。”来自银川的一位游客感叹。
村民角色也随之转换:年轻人开民宿、做服务员,老年人当保洁、开商店……2015年,龙王坝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成功脱贫。
贠亚莉从西吉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回到村里从事餐饮业。“只要好好干,相信在村子里也可以当白领。”她对记者说。
6月14日,在新疆巴楚县英吾斯塘乡,玉素甫·热合曼在自家瓜地劳作。新华社记者 孙少雄 摄
收获,“穿越”时空而至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巴楚县英吾斯塘乡。
为避开灼人的沙漠烈日,年轻的维吾尔族小伙玉素甫·热合曼一大早走向自家瓜地。
碧绿的瓜地旁不到百米,便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玉素甫·热合曼种的,是独有的库克拜热甜瓜,通体翠绿,口感香甜。2016年,上海援疆指挥部联合当地政府,打造订单农业,通过主流电商平台把甜瓜销往全国。库克拜热甜瓜有了新名字——留香瓜。
走进瓜地,玉素甫·热合曼一双手灵活地游走于藤蔓间,像老中医在瓜田里“号脉”,发现长势不好的瓜茎就轻轻掐断。
“过去我们种瓜只是浇水、施肥,然后什么都不管了,结果瓜大的大、小的小,甜度也不一样。加入电商后,专家教我们怎么除草、弄蔓、打虫、翻面……”玉素甫·热合曼说,“原先,我们的瓜用毛驴车拉到巴扎(集市)上卖,现在是让全国人品尝,必须精细。”
留香瓜采用分段式冷链方式销售,空运到全国各地机场后立刻送入冷库,然后配送,从田间到舌尖只要48个小时。
“去年,我把12亩瓜投入电商,每亩卖到2000多块钱,是过去的两倍多,脱贫了。”玉素甫·热合曼盖了新房,换了智能手机。“我现在每天打开手机,习惯性上网店查查甜瓜的订单量,看到网友的好评,我会兴奋一整天。”
上海援疆干部严布衣介绍,他们正帮助建设更多大棚,把留香瓜的成熟期提高到一年两季,带动更多瓜农脱贫。
正午时分,玉素甫·热合曼离开瓜地,来到村里的电商服务点避暑,和“瓜友”聊天,“扎进”网店里。
“今年瓜熟后,我就娶你。”玉素甫·热合曼在电话里对女友作出最甜的承诺。
6月14日,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瑶族乡五福村农民房文军赶赴村里的“空店”。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数千公里外的广西,连接贫困村和城市社区间的“空店”正在运行。
“空店”,就是在贫困村和城市社区间架起的空中农贸市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天峨县政府与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探索的精准扶贫模式:整合农村零散优质农产品资源,在村级设立交易点收购,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给城市社区居民。
记者来到天峨县八腊瑶族乡五福村。上午10点半,设在村部的“空店”收购网点开始热闹起来,陆续有百姓送来自产“土货”。
47岁的房文军小心翼翼地从篮筐里掏出49枚土鸡蛋、一袋饭豆和一袋豌豆。工作人员逐一称重后顺利成交,房文军在一本交易记录册上签名,按上红手印,接过钱。他高兴地说:“这些土产家里吃不完,在这里卖比一般市场价还高,这次又得了150块钱!”
房文军是贫困户,两个女儿上大学,一个儿子在县城读高中,花费很大。村里交通不便,以前卖点东西换钱,还要用背篓背、用竹筐挑,算上往返交通费,挣不来几个钱。“现在有了‘空店’,在家门口就可以卖钱了。”房文军说。
土鸡蛋、山茶油、菜油、腊肉、豌豆……去年5月以来,房文军通过“空店”,有了近2万元现金收入。
去年10月,房文军从农信社申请到5万元小额贷款,与人合伙买了台榨油机,帮村民榨山茶油卖给“空店”。
“城里人喜欢啥‘土货’,我就做啥。”房文军说。
6月14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板万梦想家小学,校长李荣献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打篮球。新华社发(刘朝富 摄)
希望,在兴教中升腾
上下课的铃声、诵读声、欢笑打闹声……校长李荣献在这个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的乡村小学,整整待了27年。
这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板万梦想家小学。
当天上午,李荣献给一年级孩子们上的语文课是《咕咚》。他先用多媒体设备给孩子们放了一段动画片教学视频,片子里被“咕咚”声吓得到处跑的兔子、狐狸引发了孩子们的阵阵笑声……
2014年以后,学校实现了数字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班班通”,娃儿们在轻松欢笑中学习,老师们通过网络下载使用全国各地优质教学资源,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午饭时间到了,老师和学生们来到专用食堂,吃“三菜一汤”的营养午餐。
“去年县里拨款对学校进行了改扩建。以前孩子们中午只能蹲在操场边吃自带的黄豆拌饭;外地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晚上还得在教室里睡觉,现在每人有单独的宿舍;以前实验器材和课外书没地方放,现在有了专门的实验室和阅览室……”李荣献介绍。
最让他欣慰的是,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大力扶持,让许多家长意识到读书能改变家庭命运。板万梦想家小学2011届的23个毕业生今年有15个参加高考,“这是毕业人数最少的一届,却是参考人数最多的一届”。
5年来,板万村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100%,5年前不到60%的学前教育入学率今年也达到了90%。
“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上高中、上大学,这是我当年来到这里教书时最大的梦想,现在觉得不难了。”李荣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