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在云南省昭通市职教园,学生正在上课。新华社发
6月,毕业生离校的时间越来越近。云南昭通市职教园,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正认真听老师授课,高年级学生则在准备实习前的各种考试……
这是广东省第五扶贫工作组带给当地职教的变化。
2016年10月,广东省第五扶贫工作组来到昭通后,对全市贫困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了解到全市111.95万贫困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2.1%,贫困的代际传递十分明显。
“贫困的根本是教育搞不上去,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广东第五扶贫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副市长邓浩全表示。
从今年起,一种“0+3”(3年均在广东学习)和“2.5+0.5”(在昭通当地学习两年半,在广东学习半年)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在昭通推行。今年还计划安排2000余名本地初中毕业生去东莞接受职业教育,免除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并补助生活费。
崔万敏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初中毕业后选择到昭通市财校学习学前教育,这几天她都在忙着准备“六项技能考核”。
“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今年8月,学校安排我去昆明的幼儿园实习1年。我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她对记者说。
拼版照片:上图为6月14日,重庆市城口县县委办干部、被选派到北坡村担任“第一*”的庞启渊从一处绝壁上开凿的骡马道上走过;下图为6月14日,庞启渊(右)与一名村民在沟通山地鸡养殖的实施条件。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改变,胸怀“愚公”之志
“抬头一线天,岩壁似斧劈”——通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腹地重庆市城口县北坡村之路,极为险峻。
14日大清早,庞启渊换上胶鞋,赶往北坡村。2015年8月,这位重庆市城口县县委办干部,被选派到北坡村担任“第一*”。
记者跟着庞启渊在崎岖山路步行几个小时,到达北坡村。
贫困户简文贵向记者亮出了自制的笋竹烘干架。
简文贵患有尘肺病,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而今,他将2元一斤的鲜笋竹烘干后卖到30元一斤。
“这是庞*出的点子。”简文贵很是感激。
随后,庞启渊又来到村民何立强家的花菇架察看。为帮助乡亲们就近获得产业收入,北坡村引进了花菇种植,由乡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协作,花菇菌袋购买享受贴息贷款,每建一个花菇棚补助贫困户1500元。
“庞*讲明白了政策,我们有钱赚,今年我还要再种4棚。”何立强对记者说。
记者和庞启渊又来到深度贫困户集中搬迁点。点上已建成的13套新房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再有一个月就可以入住。
“我们想将移民点打造成一个森林人家,要让贫困户断穷根、鼓腰包。”庞启渊说。
这是庞启渊这位“胶鞋*”的寻常一天。他表示,村里脱贫攻坚任务很艰巨,但是看到村民生活天天向好,再累也甘心。
拼版照片:上图为6月14日航拍的湖北十堰郧西县坎子山村的进村公路;下图为6月14日,坎子山村村支书魏登殿(右)在查看进村公路建设情况。新华社发(熊琦 摄)
“断穷根、鼓腰包”——老支书魏登殿为此奔波了40多年。
他是湖北十堰郧西县坎子山村村支书。当地海拔1700多米,九分石头一分土,400多户居民零星散落在各个山间。
经过近40年努力,魏登殿率领大伙儿在绝壁上凿出35公里出山路,被百姓称作活“愚公”。为了让村民钱包鼓起来,这几年,老支书又干了漂亮的一票:在村里建起了玉米加工厂。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了加工厂。
坎子山村生态环境好,种出来的土豆、玉米品质高,产出的马头羊、高山蔬菜在鄂西北很有名。建成玉米加工厂后,原本市场价每斤0.8元的玉米,做成玉米糁可卖到4元一斤。
“不仅提升了附加值,还能解决村里一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魏登殿说。
谈到坎子山村的未来,他计划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产业和深加工,做大做强“坎子山牌”农产品。还想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坎子山村风景独特,这些年,每逢周末节假日,进村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全村85户贫困户脱贫不成问题。”魏登殿信心满满。
6月14日,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新村村民陈星宇(右)一家三口吃晚饭。陈星宇出生在罗坳镇大桥村深山里,祖祖辈辈都没搬离过土坯房。2015年2月,享受深山移民搬迁政策,陈星宇一家住进了于都县上欧工业园移民安置小区三房两厅的精装房里,有电有水有网。新华社发(王潍 摄)
温暖,灯火照亮山村
下午6点30分,夜幕降临。
52岁的陈星宇骑着电动车,穿过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新村的水泥路,下班回家。
陈星宇走进家门,妻子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碌着。
“今天吃什么啊?”
“有荤有素,四菜一汤。”
这种城里“上班族”般的生活,两年前的陈星宇无法想象。
陈星宇出生在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深山里,祖祖辈辈都没搬离过土坯房。2015年2月,享受深山移民搬迁政策,陈星宇一家住进了于都县上欧工业园移民安置小区三房两厅的精装房里,有电有水有网。
搬迁后,在政府帮助下,妻子在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上个月她领了3100多元,没有了生活压力。
“现在小区环境这么好,我每天早晚都在小区里散散步,锻炼身体。”陈星宇很是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