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爆破盐弹哪里掉落,大型爆盐弹怎么获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21:28:59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里的《抗战日报》旧址景观。冯晓磊 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通过网络看到了《抗战日报》影印版,随手一翻,便看到版面上注明“新华社电”的稿件不在少数,那是抄收延安发来的新闻电讯时留下的标记。这一抄收,等于每天把延安的气息和精神也抄收了过来。

部队前线炮火连天,报人后方笔墨助威。当了20年的新华人,看到这一幕,我自然感到亲切,更有从心底里升腾起来的敬意。这种敬意,既是作为同行对前辈战地记者不惧生死、记录历史的敬意,也是作为后人对生发那些报道的土地的敬意。

通过对这份报纸的深入阅读,我从中获得的关于那个时期忻州的信息越多,也就越发感动。

因为报社离忻州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抗战日报》上大量记载了忻州各县抗战的消息。抗战胜利后改名《晋绥日报》,忻州仍然经常出现在版面上。

战争是残酷的,这种残酷首先体现在对一切存在之物的摧毁。1940年10月9日《抗战日报》第一版,就刊发过一篇触目惊心的报道,标题是《崞县敌寇大肆烧*刘家庄惨遭屠*者达二百余人》:

据忻县来人谈:靠近忻县边境之崞县五区刘家庄,我某部前曾在该逮捕伪“皇协军”五名,敌寇以此为借口,于九月十八日派兵百余,将该村包围,大肆烧*,我无辜民众惨遭屠*者达二百零四人,房屋被烧三百余间。该村总共仅有一百余户,因此虎口余生者,现尚逃避他方,不敢归还。其屠*之残酷,当地民众言之切齿。

这样的报道经常不忍卒读,但不读就无法知道什么叫灭绝人性。我们光是说出“宁武惨案”“崞阳惨案”“南怀化惨案”那一连串惨案的名字,就会脊背发凉。

英勇抗敌的消息也屡见报端。1941年9月24日,报纸的第三版就以《岢岚、神池两区长殉国》为题作了报道:

(岢岚讯)岢岚三区区长王增贞,于八月二十五日,带领工作团若干人,于第三沟村休息之际,突被敌骑兵五十余人包围,王区长即以步枪一支,掩护干部退却,不幸胸部中弹受伤,被敌以刺刀*死。行署已传令岢岚县政府从优抚恤其遗属。

(神池讯)神池第二区区长管镇南于上月八日,率部袭击神池南关,英勇殉职,除呈请上级表扬抚恤,并举行追悼大会。

因此,庆幸在这样一个偏僻之地,有《抗战日报》这样一位“大先生”,能够为我们留下这些文字,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触摸到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些什么。

事实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忻州很多地方已经成为较为稳固的根据地。河曲、偏关、保德、五寨的解放早于全国抗战胜利,神池、静乐、岢岚、五台、代县、繁峙、宁武、原平、定襄、忻县的解放早于新中国成立。

对于根据地而言,战争与和平交织,不会只是整天打仗,也包括对根据地的建设与治理。应该说,根据地的建设与治理同样是忻州党史上的精彩篇章。报纸上关于开荒种地、减租减息、夜校扫盲、文化演出、妇纺运动、表彰英雄等消息,为人们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象。

人是铁,饭是钢。在那个年代,开荒种地是能排到热榜上的大事。《抗战日报》上关于忻州开荒的消息换了一茬又一茬,隔上一段时间,还能以综合报道的方式登上延安《解放日报》。该报1945年6月21日第二版就刊登过《河曲保德大量劳动力到岢岚山开地备荒》一文,内容不长,全录如下:

(新华社晋西北十九日电)河保一带,过去经常发生旱灾,人民在长期与荒旱斗争中,积蓄了防旱备荒的经验。据有经验的老农说:防旱的首要方法是不管天下不下雨,竭尽一切方法生产。第一是开荒抢种,河保农民为了防旱,特地到岢岚山去开荒,因岢岚山多灌木林,气候较凉,下雨的机会也多,今年已有大量劳动力前往开地。第二,各种庄稼都要细心照顾,多锄草,多除虫,近水的地方,还要大批的种瓜,以备跌年成时食用。第三,为了保证收成不落空,一块地里可种二种庄稼,如在棉花地里寄种瓜,看雨量及出苗情形决定去留。此外,有枣树的地区,要注意培植枣树,将来可以枣糕炒面充饥。养羊的人家里多留母羊,羊奶也可维持生活。

那真的是一个劳动创造英雄的年代,报纸上经常刊登劳动英雄的光荣事迹,生产能手是成为劳动英雄的必备条件。1945年1月7日《抗战日报》第二版上,就刊登过宁武县劳动英雄张初元带领乡亲开展生产的报道:

(宁武讯)张初元村冬季生产蓬勃开展,并与冬学密切结合。以煤炭为中心,组织了七个小组,有六十八个人上窑,又组织了两座合作油房、五个榨油小组、六个运输队、十六个妇纺小组。这些生产组织之间,经常取得联系与帮助,煤窑的炭卖给油房,油房可供给煤窑灯油,运输队给煤窑运炭,给油房往外运油,往回换盐换棉花供给群众,供给妇女纺织,使大家都能得到利益,人人有利可图。跟着冬季生产的开展,又将生产组织转入了冬学,由于冬学不但不耽误冬季生产,反而推动了冬季生产,因而全村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群众参与了冬学,在冬学中研究公粮条例,地雷的制造使用,纺织技术等,从冬学中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情绪,窑工们提出:“宁叫炭等人,不叫人等炭。”提高了窑工们的出炭数目,油房、妇纺亦相继提出要提高生产量,全村四四七户人家中已有一三四户人家订定了冬季生产计划,每户要拾粪二十担、集柴六千斤,为了达到冬季生产五十万元的目标,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发动了竞赛。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想,不用再一一列举,就能够判断出,这些红色史料的价值非同一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满、鲜活的细节呈现,世人对于那一段历史是没有深刻印记的,人们只能是在方志的宏观叙述里、亲历者遥远的追忆中,揣测过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实,从《抗战日报》到《晋绥日报》,仅仅是翻阅一下,从忻州大地上发生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变化中,我也分明捕捉到,胜利的号角愈加嘹亮,胜利的步伐不可阻挡。

8

从延安到西柏坡

一条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路

*等中央领导一行曾路经

忻州7县

留下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型爆破盐弹哪里掉落,大型爆盐弹怎么获得(29)

西柏坡。源自网络

从延安到西柏坡,标志着党中央领导机关胜利完成了一次战略性的伟大转移。这一转移,仅从居住的条件来看,是从土窑洞搬进了土砖房,身不离土,但显然更加结实坚固,支撑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础也越筑越牢。

从窑洞搬进砖房,有两个重要的过渡,一个是东渡黄河,一个是路居北方的四合院。如果说黄河永远是那般滔滔不绝的表达,那么四合院则是静静地储存记忆的容器。一动一静,把这条“进京赶考”之路、走向胜利之路映衬得波澜壮阔、意蕴悠长。

1948年春,*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曾路经忻州7个县,并在岢岚、神池、代县、繁峙、五台山5个地方居住过。如今,主席居住过的四合院早已辟成路居纪念馆。那些纪念馆,仿佛一个个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驻足停留,思索缅怀。

其实,早在1947年的4月中旬,刘少奇、朱德就率中央工委由延安出发,途经忻州的静乐、宁武、原平、五台,赶赴河北平山县,为党中央东迁选定西柏坡。深秋时节,解放军总参谋长叶剑英一行5人,则从西柏坡返晋绥边区途中,路经忻州的五台、代县、静乐。在这往来之间,我想,忻州与西柏坡一定早已相识,甚至彼此相知,当走过这一季的春暖花开,两个地方都迎来了更好的自己。

至此,有一个史实可以落笔,中央*处“五大*”*、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和开国十大元帅都曾踏上过忻州的土地。

大型爆破盐弹哪里掉落,大型爆盐弹怎么获得(30)

五大*雕像。源自网络

无疑,忻州是走向胜利之路的重要节点。*从4月4日下午抵达岢岚县城,到4月12日下午离开五台山,历时八天七夜,不时停歇下来,与这里的人民、山水、土地展开对话。因而,这次行走是一次很认真的路经,一点也不潦草。正因为认真,那些路居馆并不巍峨高大,却能在人们心中高高矗立,成为党史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路居忻州,岢岚是第一站,岢岚这个头开得好。一进路居馆大门,穿过窑洞形的门洞,院子里就是*的正面雕像,仿佛可以听见他操着湖南口音说那句话:“岢岚是个好地方。”如今,这句话已成了岢岚最深情又硬核的广告语。

大型爆破盐弹哪里掉落,大型爆盐弹怎么获得(31)

岢岚县*路居馆。冯晓磊 摄

我到过岢岚路居馆,那是一个四合院,但与外界并不封闭,它的周围与农家乐小旅馆在一起,与羊肉一条街在一起,与市井烟火在一起,与人民大众在一起。在路居馆里,我看到一块竖立着的牌子,上写六个大字:“我们是一家人”。是啊,在岢岚人眼里,在忻州人眼里,在山西人眼里,*可能从未真的离去,就像街坊邻居一样,就像一家人一样。

从岢岚到五寨,再到神池,五寨并未留宿,像两句话之间的一个逗号。这个逗号,仿佛是历史有意埋下的一个伏笔。直到十几年后的1965年,当*唯一一次为自己的老部下、留守苏区英勇牺牲的五寨人赵宝成,亲自作证,批示追认,把丢失30多年一直未被承认的烈士身份给找回来时,仿佛才划上了句号。

大型爆破盐弹哪里掉落,大型爆盐弹怎么获得(32)

上一页45678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