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脉的脉象特征是“首尾俱短,常只显于关部,而在寸尺两部多不显”。这一说法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是浮取时,寸部尺部多不显,常只显于关部。因桡骨茎突的关系,使桡动脉关部脉位比较表浅,故浮取之,关部脉动明显,而尺部寸部脉常不显,实际上,稍一用力,寸部和尺部均能触及脉搏搏动,因此说短脉“首尾俱短”“脉动不满本位”,是不成立的。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诊家正眼·诊脉法象论》中说:“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盖脉以贯通为义,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弯壤判,岂有断绝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矣。”一语中的,说出了脉的真诺。
从有些文献可以看出,有些古籍经典也是需要大家擦亮眼睛,反复斟酌分析的。
欢迎评论留言,大家一起涨知识!
本文为徐启锋团队原创,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我们会及时及时删除。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
更多医学科普知识,每日持续更新中,喜欢记得关注。
本文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