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去世磕头正确姿势,去别人家吊唁如何上香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23:30:21

《琅琊榜》剧照

振拜礼,唐代儒者孔颖达解释说:“战栗变动之拜,谓有敬惧,故为振动。”它大概是“揖”、“厌”两种拜礼的统称。郑玄注《仪礼·乡饮酒礼》说:“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揖”是指双手相抵,臂成拱形,略微前后推动;“厌”则是上下略微振动。


长辈去世磕头正确姿势,去别人家吊唁如何上香(9)

“吉拜”和“凶拜”都是施用丧葬场合的礼仪。依据郑玄的注释,二者的区别,一在于行礼的姿势不同:“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则恰恰相反:“凶拜,稽颡而后拜。”二在于行礼者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同:行“吉拜”礼者,为齐衰不杖(男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为兄弟,已经出嫁的女子为娘家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不持丧杖,丧期一年)以下者(包括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等丧服类型);行“凶拜”礼者,为穿戴斩衰,服丧三年者所行礼。

三、奇拜·褒拜·肃拜

据唐代儒者贾公彦解释,奇拜是从空首拜衍生出的拜礼。但究竟如何行礼,自东汉初儒者杜子春开始,历来儒者诠释纷纭,并无定论。有人说是先屈一膝,与汉代的“雅拜”相同;有人认为,就是一拜而已;有人认为,奇应读曰倚,倚拜,就是手持符节、戟等行拜礼时,身体倚靠符节、戟等而拜;还有人认为,行空首拜礼时,以两手相击,一拜。究竟如何行礼,恐难有定论。

褒拜,郑玄驳斥了郑众“褒拜,今时持节拜”的说法。他认为:褒当读为报。报拜,再拜之义。行礼时,先双手相抵于胸前,躬身俯首;然后行拜手稽首礼。臣对君常行此礼。春秋战国时,人们将再拜稽首简化为拜而再拜,无论是臣拜君,还是君答拜臣,乃至庶民相见,皆可采用此拜礼。

肃拜是“九拜”礼中最轻的一种拜礼,且主要为军人、妇人所用。郑玄解释说:“肃拜但俯下手。”又说:“肃拜,拜低头也。”皆太简略,不知如何行礼。孙诒让的解释较为详细。他说,肃拜是“盖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则首虽俯,不至手,手虽下,不至地也。”意思是说,拜时两膝跪地,低头微躬,双手向下作揖。不过,军人行肃拜礼时,因为顶盔贯甲,不便下跪,这就是《礼记·少仪》所说的“介胄不拜”。军人行肃拜礼时,微蹲,上身稍微向下低俯,拢手下揖数次。


长辈去世磕头正确姿势,去别人家吊唁如何上香(10)

无论平常还是有婚、冠等吉事时,妇人均用肃拜礼。拜式如孙诒让所说,只是手不必触地。唯有参与丧葬礼事时,行肃拜礼时,手需至地。如果在丧葬礼中,女子充当丧主(主持丧礼的人。一般在丈夫去世,或丈夫去世后,儿女去世,家中且无其他长辈男子主持丧礼时,则由女子充当丧主)时,就不能用肃拜礼,而要用稽颡礼。

长辈去世磕头正确姿势,去别人家吊唁如何上香(11)

《琅琊榜》剧照

另外,男、女行拜礼时,依性别、事宜,两手叠放位置有别。《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这是指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若行凶拜礼时,就要反过来: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礼记·檀弓上》就记载了一个相关故事:孔子与弟子们站立行拜礼时,孔子将右手放在左手前。弟子们也纷纷仿效老师的行礼姿势。孔子赶紧纠正说:你们也太好学了吧!不问缘由就仿效我,却不懂得我为何这样行礼。我是因为姐姐去世,还在丧期内,所以行凶拜礼,右手要放在左手前;你们仿效我,是不合乎礼仪的。于是,众弟子们赶紧“纠错”,循常礼,将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

文史君说

《周礼》记载的“九拜”礼,因存在相见者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行礼者性别的差异、行礼场合或事宜的差异等因素,拜礼的类型、姿势,也有严格且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行礼者审时度势,选择适宜的拜礼。由于“九拜”礼礼仪繁缛,后世也多对其进行简化、革新。时至今日,人们相见或交往时,更多施用的,是由西方传入的握手、拥抱、鞠躬等社交礼仪。

“九拜”礼虽因礼仪繁缛,且多有损人格尊严之处,在当今文明社会,固然不值得提倡、施用和传承;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值得现代人对其有一基本的了解。唯有如此,或许才能避免在一些以古代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中,制造出与其时礼俗不符的“硬伤”来,以免贻笑大方,误导后人。

参考文献

1. (战国)佚名著、(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2. (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3. (春秋战国)佚名编、(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4. (春秋)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唐)杨士勋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