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四大名著”的说法产生之前,文学圈一直有“七大名著”的观点。是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基础上,再加上《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部而构成。后三部的文学价值不亚于人们常说的“四大名著”。
那么,明明是“七大名著”,它们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不同的类型和风格,却被砍掉3部只剩下4部,这是为什么呢?
前边已经说过,《金瓶梅》被砍掉主要是源于它的内容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被去掉,也跟它们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
《聊斋志异》是蒲松林耗费40多年心血完成的巨著,他从22岁开始写作,期间断断续续一直写到60多岁,里边总共收录了他创作的近500篇文言文短篇小说,多一半是鬼怪狐仙故事,每个故事都凝注了作者强烈的批判精神,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礼教文化的腐朽,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败。
蒲松龄从19岁考中秀才,之后一直考到65岁,每次都名落孙山,秀才身份再也没有改变过。
逐渐看清科举制度的腐败后,在65岁那一年,蒲松龄放弃科举考试,安心修改和润色自己的小说,读者才有幸看到了《聊斋志异》。
每创作一篇小说,蒲松龄都会把自己的喜怒和爱憎融入到文字和故事里,可以说,《聊斋志异》是一部暗讽朝廷,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书,对现实讽刺得很辛辣,当权者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书在民间流传。
另一个原因是,《聊斋志异》毕竟是用文言文写成,读起来有些晦涩,古文造诣不高的读者很难读懂它。
鉴于这两个原因,《聊斋志异》被踢出了“四大名著”之外。
《儒林外史》被排除“四大名著”的原因跟《聊斋志异》很相似,成书时间比《聊斋志异》晚30多年,基本上算同一个时代的作品。只不过,《儒林外史》不像《聊斋志异》那样拐弯抹角、含沙射影,而是直接进行讽刺和抨击。
读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里的一个片段。范进出身寒门却迷恋功名和官场,连续考试20多次,直到54岁,他才考中秀才,但他仍不满足,还想考中举人。
考举人时,家里甚至揭不开锅,他衣不遮体,也阻碍不了他参加科举考试的热情。为了完成心愿,他四处借钱去赶考。后来,他终于考中举人,然而,这个巨大的喜讯让他过于激动,竟然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