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箬鳎皮眼睛对称,与其他鱼类没有区别
图源:微博@盒马瞎操心
箬鳎皮在我国各近海渔场均可捕获,但鱼群不密集。在海洋捕捞作业时,多属兼捕的对象。其渔汛期,分夏汛与秋汛,以宽体舌鳎较为名贵,尤以夏汛所捕为肥美。我的童年时光,大多在金七门、八排门渔村度过,对推虾作业兼捕箬鳎皮,可谓记忆犹新。
那一年,酷暑难耐,渔民说海底快被晒焼(干)了。有一日,潮水刚开始退去,姑父收拾起多年未动的推虾网具,兴致勃勃地带着我奔向海岸边。一到潮间带,不知何时,但见姑父只剩下一条裤衩了。他在腰间系一根船线绳,把推虾网搁在拖桶上,趁着退去的潮水,拉着拖桶走向深水区。当走到齐腰深的潮头时,才猛然收住脚。借着拖桶浮力,他使劲把推虾网切入水中。当网具沉底,又顺势捞起。鱼网上抬,落网离水的鱼虾,惊恐万分,在底部网袋中活蹦乱跳。他艰难地转动网具的朝向,让我用撩兜帮忙把鱼获放入拖桶里。
这里面不乏有熟悉的小海鲜,如小白虾、海鳗等,但数量最多的还是两三指宽的箬鳎皮。从娘娘宫到黄泥沟头,一个来回,足足推行了两三个小时。他指示我走到膝盖水位的滩涂上,那种潮岸泥涂,含沙量极高。不但行走方便,简直如履平地,甚至可以小跑一段。等到眼见潮水返涨,姑父方才停止作业,宣告回转海塘坝。那次推虾作业的经历,使得箬鳎皮的“贴沙”形象,深深植入我孩时记忆的脑海,我甚至害怕一不小心踩到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箬鳎皮长相丑陋,可说有些怪异,但其肉质鲜嫩,有人赞美它是海中的“唐僧肉”。象山港区域的桐照人称箬鳎皮为“鳎箬”,又分别称小、中、大的箬鳎皮为狗舌头、鳎箬、鳎鳗。
“狗舌头”最小,稚嫩呈粉红色,手一捏,就能去鳞,多晒制鲓头;也有人洗净后酱些老酒、米醋入味,裹粘小麦粉油炸至微黄,鲜香酥脆,别具风味。“鳎箬”则大小适中,商贩多建议速冻几小时,剥皮吃最为妥当;而大的“鳎鳗”就要用刀刮鳞了。乡谚语 “八月鳎,壮如鸭”,极言箬鳎皮肥厚,赛过野鸭。
肉质鲜嫩的箬鳎皮,图片来源于网络
箬鳎皮的烧法并不复杂,红烧箬鳎可称家乡名菜之一。选购几条新鲜的中条箬鳎皮,一边撕去深色粗糙的皮;去腮后,刮净另一面鱼鳞。再冲洗干净,稍稍沥一沥水,晾一晾干;将箬鳎皮切块,姜蒜切末备用。倒入猪油加热,放入姜蒜末煸香,放入箬鳎皮块煎透。轻轻翻面,而后加少许料酒去腥,或加入蒸熟的白萝卜翻炒。撒少许盐,滴点美味鲜入味着色;最后清水稍煮,即可装盘出锅。
箬鳎皮清蒸的做法更是简单,洗尽置盘,划上几刀,放几片姜、倒上黄酒、米醋,撒点盐和白糖,就可以入锅蒸了。箬鳎皮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咸淡适口的各种干品。
清蒸箬鳎皮,图源:微博@笨得象狐狸
东海谚云:“结结煞煞,端上清蒸箬鳎。”问君是否见过箬鳎皮压轴出场呢?
来源:渔文化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