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工作记忆的意思了,可很难形成具体的印象。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一个常用的比喻“大脑——电脑”,建立更形象的认知。
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是一台电脑,工作记忆容量就相当于电脑“系统盘”,而长期记忆区就相当于其他存储“硬盘”,想要电脑运转速度快,就要保证系统盘的可用空间。
而扩大系统的运行空间,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一是尽量减少运行的任务数,二是不要用“系统盘”存储信息,而要存到其他“硬盘”里。
对于工作记忆,这两点同样适用。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给孩子适量指令,帮助孩子用好工作记忆能力。
因为记忆的发展规律,孩子的工作记忆容量都比较小,如果接收的指令过多,就会出现记不住的情况,自然也无法顺利完成各项指令。
比如,当我们让孩子同时做几件事的时候,孩子往往只会记住其中的一件到两件,对于其他的指令,则全部都抛之脑后。
这并不是孩子不听话,或者故意偷懒,而是他的工作记忆根本记不住这么多事情。如果时间长了,孩子还有可能会对自己的记忆失去自信。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尊重孩子的记忆特性,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布指令,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一次只让他做一两件事;对于稍大的孩子,指令可以多一些,数量以孩子能记住为宜。
第二,教孩子压缩记忆内容,让工作记忆能装进更多指令。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孩子能很快得出答案,而有的孩子连题*意思还没有弄清楚。
比如,我陪小侄子和外甥女一起做作业,其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小兔子有5个苹果,小猴子有9个胡萝卜,苹果和胡萝卜一共有多少个?”
我刚把题目读完,小侄子就说出了正确答案,而外甥女则好奇地问我:“小兔子喜欢吃胡萝卜,为什么不把胡萝卜给小兔子?”
可以说,这其中的差距之一就是,前者能够迅速的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快速理解并记忆、计算;而后者,则把时间浪费在细枝末节上了。
虽然这个题目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点长,可如果能抓住题目的关键点,信息进行“压缩”,只记住“5”和“9”,还是比较容易计算出来的。
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不需要天赋,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锻炼机会。
比如,当我们和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时,涉及情节的重要信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时,可以多强调几遍关键词,而等读完后,可以询问孩子关键词是什么,同时鼓励孩子用关键词把故事内容概括出来。
再比如,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计划,看看要做哪些家务,洗衣服、洗碗、拖地、擦桌子、整理书籍等,并帮助孩子从“洗”“擦”“理”方面记住关键信息。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学习方法就更多了。自主阅读时,可以用笔圈出关键信息,可以学习做思维导图,将关键词都写在一张纸上,可以写读后感,都能锻炼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冗长的内容变成简短的关键信息后,占用的空间就会减小,这样一来,工作记忆中就能装进更多的指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