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远城沿江上溯60余公里,北江在它的右岸会迎来最大的一条支流——连江。这条发源于广东、湖南边界,古名洭水、湟水的河流,与湘江上游的分水岭是位列五岭的“骑田岭”。此外继续溯北江干流继续而上,经其东源浈水还可指向五岭的另一个成员“大庾岭”。
五岭之所以能够在南岭山地中声名彰显,皆因为它们能够指向一条连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秦汉古道。由南向北翻越这两处分水岭,便可接入湘江与赣江水系。
秦入岭南路线示意图
∨
具体来说,由北江支流连江对接湘江支流春陵水,可打通一条粤湘通道;以北江东源浈水对接赣江西源章江,能打通一条粤赣通道。为了控制这两条Y形相接的通道,汉朝分别在三个节点上各构筑了一道关口。其中位于连水上游(今阳山县西北)的关口名为“阳山关”;大庾岭之上的关口名为“横浦关”(后称梅关);连水与浈水两江合流之处,构筑了名为“洭浦关”的关口(秦时名为“湟溪关”)。
上述被合称为“岭南三关”的关口,在荆州部分就已经出现在我们视线中。之所以提早出现,是因为尽管整个北江水系和三个古关,当下都依它们的流域属性都划入广东省境内,但在汉朝的行政区划中,连、浈两水交汇的“洭浦关”才是交州和珠三角的北大门。洭浦关以北的整个北江上游地区,以及“阳山关”都被划入了隶属荆州的桂阳郡治下。处在赣江与北江分水岭之上的“橫浦关”,则为扬州治下的豫章郡所控。这使得扬州的控制线,同样触及到北江水系。
依地理归属划分行政区是一项基本的地缘原则,这一被称为“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尊重各板块的地缘属性。只是大家不要忘记,基于地缘政治需要,“犬牙交错”也是行政区域中的常用原则。将荆、扬两州的控制线推进到北江上游,背后透露出的是中原王朝对交州稳定性的担忧。当年赵佗在秦末乱局中闭关自立的过往,以及南越国在被汉朝军事征服之前,再次闭关自守的尝试,让帝国中央觉得有必要跨越分水岭,将荆州的控制线延伸到珠江流域。
汉征南越国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