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赣江上游的赣州、东江中游的惠州、汀江流域的汀州、韩江中游的梅州,在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上述四州被研究者合称为“客家四州”。唐宋之际,是客家地区的深入开发期,宋元更迭之际则是客家民系的具体形成时期。回溯到两汉三国时期,东江流域虽已建制了博罗、龙川两县(对应现在的广东省博罗县、龙川县),但这些后来的客家之地无论在扬州和交州内部,都还属于不能左右大局的边缘版块。
粤东客家地缘结构图
∨
如果说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本质是新老中原移民的区别,那么广东三大民系中的另一个成员“潮汕民系”,来源就略有些不同了。潮汕民系在地理上所依托的,是广东境内第二大沿海平原——潮汕平原。这片平原与珠三角一样亦属于沿海平原,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主要城市有潮州、揭阳、汕头、汕尾四个地级市。
与向内陆凹陷的珠江三角洲相比,潮汕平原向内陆延伸的不多,但海洋线却要更长。这使得潮汕地区显示出更多的海洋性和破碎性。在沿海丘陵分割之下,潮汕平原内部还可分为两个亚板块。包括由韩江、榕江、练江等共同打造的东潮汕平原;以及龙江、漯河、黄江等河流的西潮汕平原。整个区域内最大的河流,是中上游地区为客家民系所覆盖的韩江,其下游即为潮州市所在。而揭阳与汕头两座城市,则位于与韩江相邻的榕江下游。
潮汕平原地缘结构图
∨
在潮汕地区,东潮汕平原的面积要更大,也更多受到山地的保护。相对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东潮汕平原向为粤东沿海中心。早在秦汉时期,便在此建制了以“揭阳”为名的县。至于面积更小、地缘政治地位相对弱势的西潮汕平原,当下的中心城市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方在海丰、陆丰两县基础上新建的海港城市——汕尾市。正因为如此,西潮汕平原和汕尾地区又常常被称为“海陆丰”地区,并与另三座潮汕城市在地缘属性上有些许差异。
海陆丰地缘结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