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口开河的年代,《东拉西车》努力保持对事实、知识和写作庄重的态度。
面对“燃油宝”,车主们爱憎分明。有人奉为“神油”,有人嗤为“智商税”;有人每箱油必加,有人坚决拒绝;有人深信是发动机养护必备,有人疑心会让发动机受内伤。
说燃油宝是好东西,自然有道理;说燃油宝是骗钱的幌子,也不是空穴来风。然而,不管怎么争论,车主们都应该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现在的发动机确实已经离不了燃油宝。
使用“燃油宝”是全球共识5月底,中国节能协会首次批准《燃油清净增效剂》团体标准,看点有两个:
一是增加了对燃烧产生颗粒物数量的控制,这是专门针对国六发动机颗粒物捕捉器的;二是提出了发动机喷油嘴积碳改善情况的检测方法,这是专门针对缸内直喷发动机的。
现在的新车,几乎清一色换装缸内直喷发动机。直喷发动机燃效高,但胎里带了两个毛病:一是喷油嘴、进气阀很容易积碳;二是颗粒物排放多。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喷油嘴和进气阀易受积碳困扰
“燃油清净增效剂”,就是车主俗称的燃油宝,业内一般称“清净剂”。这个新标准对症下药,试图用燃油宝解决直喷机带来的新麻烦。
全球四大汽车市场,为什么只有中国车主需要买那种小瓶装的燃油宝?
答案是:欧美日市场上销售的汽柴油,大部分已经加过清净剂了。
美国从1995年开始强制要求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清净剂,不少石油公司还在此基础上提高添加水平,供应更高品质的汽油;欧盟、日本只是推荐而没有强制要求,但各石油公司自由竞争,靠在汽油里加清净剂来改善用户体验和提升品牌,西欧90%左右、日本80%左右的汽油加入了清净剂。
壳牌美国加油站的V-Power汽油中,清净剂添加水平达到联邦标准7倍
我国曾经自2000年开始要求汽油中加入清净剂,到2008年,已经有21个省(区、市)销售的汽油里加入了清净剂,但2008年底被国家发改委叫停了。叫停的原因主要是监管太难,添加清净剂的汽油每升要涨价几分钱到一毛钱,但各加油站卖的汽油里到底加没加、加了多少、加的清净剂质量行不行,很难搞清楚。
到今天,国内销售的绝大多数成品汽油中,是没有清净剂的。只有北京等极少数地方的汽油中含有清净剂,一些合资品牌加油站为了显示自己的油品质量好,也以添加清净剂为卖点。
成品油里加清净剂被叫停,不是说不该加,而是当时市场太乱,叫停是为了防止加油站借机赚不义之钱。叫停之后的政策是“鼓励成品油销售企业以小包装形式销售清净剂,由消费者自愿选购”,于是,市面上就陆陆续续出现了花样繁多的小瓶“燃油宝”,便宜的一瓶只要几块钱,贵的一瓶能卖到一百多块钱。
直喷发动机的“富贵病”汽车的发动机内部会积碳,这个毛病从内燃机汽车诞生起就如影随形了。100多年前的福特T型车,用户手册里有除碳指南,指导用户拆下发动机上的几颗螺栓,打开发动机,用从五金店买来的刮刀刮去里边的油泥——对,用的就是那种刮墙腻子的刮刀。
和现在的发动机相比,当时的发动机非常简陋,T型车的车主自己动手就能拆装发动机清理积碳。
福特T型车透视图
所谓积碳,其实是发动机内部沉积物的俗称,是汽油和一部分机油燃烧后的残留物。积碳的部位,主要是进气阀、喷油嘴和燃烧室(活塞顶端、气缸盖)。积碳多了,发动机的运转就不正常,会出现启动困难、怠速抖动、加速无力、油耗升高、尾气超标等毛病,严重的还会引发拉缸之类的大问题,直接让发动机挂掉。
发动机越搞越精密,越搞越复杂,总靠拆卸发动机来清积碳不是办法,于是,汽油清净剂应运而生了。
1954年,美国雪佛龙公司推出一款清净剂,加在汽油里可以解决发动机化油器堵塞问题,这就是所谓第一代清净剂。
1980年代,发动机从化油器时代向电子喷射时代过渡,于是,在1980年代中期,又有了针对电喷发动机喷油嘴积碳的第二代清净剂。
从单点电喷进化到多点电喷以后,每个气缸的进气歧管都有一个喷油嘴在喷油,结果进气阀的积碳问题又来了,于是出现了第三代清净剂,重点解决进气阀积碳。
以前是在进气歧管里喷油,现在又改到了气缸里直接喷油,喷油嘴和燃烧室积碳又成了突出问题,清净剂也进化到第四代,解决缸内直喷带来的新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