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家庭出行用什么器材拍摄记录?这个问题的答案十有八九是手机,而且借着小屏 低分辨率的先天环境buff(高频信息完全脱离大脑敏感区),手机在算法端的爆发已经很大程度可以弥补硬件端的先天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相机就失去了生存价值,更高的分辨率、更强的锐度在现在的播放平台上或许看不出明显的优势,但再过一些年,随着播放平台规格的逐渐攀升,硬件性能优势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毕竟照片和视频最大的实用意义就是回忆,泛黄的照片虽然更文艺,但我相信,在多年后大家更希望自己的回忆是细节清晰且色彩准确的。
小屏 低分辨率这么神奇?你们应该都在手机上看文章吧,那举个例子,下面是4800万像素的手机和3000万像素的全画幅相机的样张,因为比例不同,所以我把它们裁到近似的构图,然后缩略到1080*1920:
很明显,得益于机内HDR和算法锐化处理,手机拍摄的照片不仅宽容度更好,畸变也更小,更适合直接发朋友圈,相对而言相机就要粗鄙不少,产生这个差别的核心原因在于相机的本意为“尽量把后期空间留给用户”,而手机是“尽量替用户做决定”,两者谁更亲民易上手不言而喻。
但如果我们把分辨率进一步放大,也不难发现,大底成像系统的高频优势迅速体现:
相同的,大家可以把同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放到相同分辨率(比如1920*1080),但尺寸不同的屏幕上(比如6.1英寸手机和23.6英寸显示器)铺满全屏观看,相信我,你也一定能一眼看出区别来……所以,与其说是手机实现摄影性能的超越,不如说是播放平台限制了相机的优势。
但手机的小型化、零门槛优势是绝对的,在相同的技术前提下,相机一定比手机更笨重繁复,这也正是“手机摄影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的最大原因,毕竟从裤兜里掏出来就能拍,so easy。而在这种大环境下,相机厂商就萌生了一个很明显的策略倾向,就是在低价民用市场推出更小尺寸的器材(与高端器材大型、专业化形成对比),实现绝对重量的小型化。
机身靠摘掉反光镜箱和光学取景器的无反结构,镜头方面随便举举例子:索尼佳能腾龙的35mm F1.8都轻巧又不贵,腾龙更是拿出了20/24/35mm三颗都只有200克出头的全画幅F2.8小微距定焦,适马则主攻APS-C,16/30/56三颗F1.4的DC DN镜头(最重的一颗也就400克出头,其余都不到300克)近期推出了EF-M卡口版。
以我新入手的旅行组合:佳能M6 II 适马30mm F1.4为例,这个组合的重量只有678克(机身408 镜头270),什么概念?跟600ml塑料瓶可乐差不多,比EF 24-70mm F2.8L II(805克),或EF 35mm F1.4L II(760克)更轻,和主流级M43(比如E-M10 III 30mm F1.4)基本没有差别,相当于3部华为Mate30 Pro……如果说单反时代大多数机身镜头组合几乎没有考虑过便携,那现代主流无反是明显在这一方向开始发力。
30mm F1.4在佳能APS-C机上约为等效全画幅48mm视角和F2.24景深/信噪比,这是一个很“标头”的规格,关键是能保证F1.4的快门速度并且非常轻便。原厂32mm F1.4相对更轻,只有235克且直径和长度都更小,但价格贵了近千块,而且是外对焦设计(但因此有了更高的放大倍率),并不太美观,所以总体来说适马30mm F1.4还是要更香一丢丢。
这价格的镜头,结构其实没啥好分析的,不过相对来说适马30mm F1.4要比佳能32mm F1.4更合常理一点,特别是第一面,佳能32mm F1.4选择了凹面设计,而这个设计相对会更容易导致轴外光线折射到边缘消光漆,并反射进入光路之中,导致更明显的杂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