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 开封府扶沟县往西北走二十里就到了雾烟山,因雾烟与乌鸦音相似,所以当地也有叫乌鸦山的。
村里老一辈人常说,当年老子从家乡鹿邑西行,来到扶沟雾烟山时,因口渴寻水时,听当地百姓说此地无井,全靠雨水活命。
于是老子停留此地,召集人们讲经说道,感化众生。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山上突然冒出取之不竭的泉水。
后来人们感恩老子,将烟雾山上这口井称之为“天井”。
在烟雾山山脚下有一个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这里民风淳朴,生活安定,日子虽算不上富裕,倒也不愁温饱。
村里有一个*猪宰羊的屠夫叫郑刚,他手艺精湛,为人又厚道,干起活来又快又好,附近一带的人家需要*猪宰羊都喜欢找他做活。
这一天,郑刚在集市卖猪肉,摊子刚摆好,就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郑刚看着走过来的男子,皱了皱眉头说道:“今天的猪肉不赊账,还请周管家换个地方去买吧。”
来人叫周福,是城中周府的管家,这些天经常过来买肉,而且每一次买的量都不少。本来是一个大主顾,可是让郑刚心烦气躁的是,对方每次买肉都是赊账,
那周家老爷是城里最大的布商,平日里乐善好施,帮助过不少穷苦人家。按理说周家买菜不会老是赊账,可周管家的确没给过一次钱。
“好你个郑屠夫,我来买你的猪肉是看得起你,你竟然不卖给我。”周福说完,大声嚷嚷了起来,很快引来旁边的路人纷纷指责。
这过路人不知道什么情况,他们只知道周管家买猪肉回去是做饭菜,然后施舍给穷人的。
郑屠夫不卖给周管家,岂不是让大家都没得吃了?
郑屠夫有口难言,他是个厚道人,做的小本买卖,赚不了几个钱。可是每次卖的肉都被周福赊过去又不给一分钱,他家里也穷得揭不开锅了。
他况且能忍着,可是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治病,没有钱老母亲怎么办?
“乡亲们,不是我不卖给周家,只是周管家前几次赊的账还没给呢,我……”郑屠夫委屈地解释着。
“瞧你这人,我说过不给你吗?先赊着,你就不卖给我,周家差你这点银子?你这样做,让大家跟着吃什么?”周福倒打一耙斥责道。
众人听周福说完,果然跟着起哄起来,他们才不管青红皂白,不卖猪肉给周家,他们就没得吃,于是说道:“都说屠夫心肠狠辣,我看真是一点没错。”
还有人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道:“黑心鬼,以后再也不来买你家猪肉了。”
周福大概怕事情闹大了,这件事被周员外知道,他装作好人在一旁劝道:“大家伙都散了吧,我换一家去买就是,以后大家买肉可睁开眼睛,有的人心肠可坏着呢,可得防着他缺斤少两的。”
周福这一嚷嚷,郑屠夫的生意果然没了,直到傍晚也没卖出去一斤肉。
郑屠夫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默默地收起摊子,然后向十几里外的家走去。
庄子曾说过:“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这些人根本不知道郑屠夫经历了什么,家里有多艰难,只是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就胡乱指责别人。
倘若他们知道郑屠夫经历的那些苦楚,应该又是另一种说法吧。只是他一个屠夫说的话,别人又怎么肯信呢?
郑刚独自一人提着灯笼往家赶,刚到村口,就被村里的李大婶拦住,看对方一副着急的样子,他便问道:“李大婶,您找我吗?”
“哎呦,小郑啊,你今天咋这么晚才回来呢?”李大婶有些埋怨道。
平日里那些猪肉还没到晌午就卖完了,可今天出了点意外,一直等到天黑,那些猪肉也没卖出去。
“李婶,今天出了点岔子,您有什么事就快说吧。”郑刚问道。
“我家的猪生了病,怕是活不成了,趁病死前赶紧给它宰了,猪肉也好卖些银子。”李大婶着急地说道。
郑刚听了眉头一皱,病猪他可从来不会宰*的,更别提把那些病猪肉卖出去了,这样做岂不是害人嘛!
“小郑,李大婶平日里可待你不差,你就当帮我个忙成不成?”李大婶央求道。
“李大婶,不是我不帮您,只是这病猪肉若是给人吃了,会吃坏肚子的,万一……”郑刚说道。
“这种事情,你不说谁知道呢。”李大婶说完,拉着对方往自己家走去。
郑刚看着自己家箩筐的猪肉,心里叹了一口气,实在不行的话,到时候自己就用今天没卖的猪肉跟李大婶换一下,总之病猪肉他是不会卖给别人的。
“家里已经架锅烧水,就等着你过去了,”李大婶笑骂一声,拉着对方急往家里走去。
到李大婶家后,郑刚发现院子里被几支火照得明亮如昼,大木桶里装的都是热开水,往外面呼呼冒着热气。
郑刚苦笑一声,没想到他们连宰猪的案板都放好了。他进了院子里,几个粗汉子连忙过来打了声招呼。
这些人郑刚都认识,都是一个村的村民,他们是被李婶喊过来捉猪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