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英文名为Rubik's Cube,又叫鲁比克方块,最早是由匈牙利布达佩斯建筑学院厄尔诺·鲁比克教授于1974年发明的。魔方是一项手部极限运动。台湾地区称之为魔术方块,香港地区称之为扭计骰。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明白自己的需求再开始,才不至于盲目或者半途而废,玩游戏更是如此。
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玩魔方?
对孩子来说,我们交给他一个魔方,肯定不会是为了让他消磨时间,或者沉迷,而是希望孩子能通过玩学习到有用的东西。
玩魔方的意义
1. 建立空间想象力。手在动的过程中,色块移动的信息不断反馈到大脑, 大脑对各种颜色、位置的色块进行信息处理,做出判断,预想下一步的结果,并发出指令,进行下一步手的动作。这是一个反应的环路:不断尝试-反馈-调整-再次尝试,最终找到正确的路线,并积累到经验:怎样拧就可以直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空间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升,也是最可贵的地方,是任何人无法“教会”的。孩子的学习无不如此。
2. 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3. 提升专注力和记忆力。对入门者来说,魔方是一个步骤繁琐又无序的玩意,好的记忆力能减少大量的无用功,并快速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步骤。
小编觉得给孩子玩魔方又想学到东西,最好不要教程,让他自己摸索。当然,作为父母,你可以适时地帮助孩子一把,所以你需要学习教程。
独还原魔方步骤
1底十字
先选定底面的颜色(一般是白色),拧出底十字(也就是白色棱块)。玩魔方,一定要学会观察,想好了再拧。比如看到下面这个图,因为白色和黄色是相对的,如果图中白色的ABCD都拧到黄色中心块的周围,当它们旋转180°之后,就会到达白色的底面,得到白色十字。想明白了再开始下一步。
对于BD来讲,很简单,直接往上拧90°就可以(如图3),A和C呢?有两个方法,一是把AC所在的侧面旋转90°,再把顶层旋转90°,就会变成刚才AB的状态了(能想象吗?)。
还有一个方法,试想图中AC所在的中间层向上旋转90°,就刚好在黄色块两侧,而问题是黄色块不能收到影响,这就需要“错位”:先把固定的黄色中心块移到侧面,再把AC所在的中间层上旋90°,然后把侧面的黄色中心块还原,就可以得到正确的AC的位置,并且已经正确的BD都不受影响,最后,每个白色棱块旋转180°就可以完成底十字。
当然步骤不是固定的,色块每一次的状态都不一样,不同的方法也同样能达到同样的目标,这里只是举例示范一下基本的思路。
2底十字 中心色块
旋转底层(白色),白色棱块的侧面与该面中心色块一致的就是位置正确,如果不是,要“换位”,得到一致的颜色。假如下图背侧的两个白色棱块AB需要换位:左层向前带动A到红色面,再把A所在的中间层向后拧90°,再向上90°,就可以到达B的位置,完成后还原红色中心块。这时候,B被拧到了原来AB交角位的中层,旋转90°即可到达A的位置,两个棱块成功换位,四个白色棱块侧面的颜色均与下面的中心块颜色一致。
其实更简便的方法是:得到黄色中心块和十字排列的白色棱块后,每一个白色棱块先于侧面中心块颜色对应后再旋转180°,就可以得到上图的状态了。上面的方法是为了便于大家了解空间想象力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3还原白色角块
要认真观察白色角块三面的颜色,选定目标,然后用前面“错位”和“换位”的方法,并记得位置正确的色块要还原的位置,这需要记忆力,才不会乱中出错。
4还原中间层色块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