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应用心得,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8 07:24:28

按理来说,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梗几乎已经快被嚼烂了。然而为什么很少有人会做得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抓住机会的感觉是酣畅淋漓的,事先准备的过程却是无比枯燥的,因为机会可以给你带来明显的改变甚至利润,但“准备”这件事情却不能。这使得很多人只对机会感到兴奋,而一旦要他们去准备,就完全失去了兴趣。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上一轮熊市的时候,笔者曾经接到过一项跟比特币相关的研究任务,研究主题是搞清为什么挖矿这么费电。由于比特币对于当时的笔者来说太复杂了,自己一个人是很难完成全部任务的,因此社长把一部分工作分配给了几位实习生和公司新人,但是由于这个项目并没有特别丰厚的提成,另外对于他们来说,跟比特币相关的知识也过于枯燥难懂,所以最后当验收工作的时候发现,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是以应付的态度干活,最后笔者不得不亲自上阵,去对很多工作来进行紧急的返工。

严格来讲,在拿到实习生们非常简陋的、应付痕迹非常明显的工作成果的时候,社长当时的心里是很无奈的:你们是在给我干活吗?你们是在给你们自己干活啊。果然,在一年多之后的2017年,比特币和区块链概念爆发,笔者个人凭借这项研究给自己带来的、对于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的一点皮毛了解,踉踉跄跄的算是上了这个行业的车,并且大为意外的发现,自己这种非常平庸的人,居然在一年的全职区块链行研时期里,获得了比前几年从业生涯加起来都要多出好几倍的曝光率和知名度,而当时的一些实习生和公司新人们,后来也有人来找笔者打听,能不能帮忙给介绍个工作或是推荐个币,而笔者当时脑袋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们早干嘛去了?要知道,如果这些年轻人一两年前有好好的研究跟比特币相关的知识的话,凭借他们那种远远胜出我的、对于新生事物的理解能力,现在是很可能会成为知名的90后、甚至95后的币圈大佬的,但是他们当时因为贪玩等其他的因素,没有踏踏实实的去研究跟比特币相关的知识,那真的对不起,你不在熊市去准备,那么就算是牛市的机会来了,这个行业也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的。

严格来讲,笔者不是不能够理解当时那些实习生和年轻员工们的心态。在他们看来,做这种没什么油水的事情,肯定是像很多职场心灵鸡汤所言,是该死的公司老油条又在把我们当作廉价劳动力来压榨了,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比特币这种东西实在是烧脑的可以,但又无法从研究它当中获得明显的回报。由此来看,想要通过踏踏实实做事情,来进行缜密的事前准备,确实是不太符合人性。

但问题在于:想要取得成就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什么最符合人性?当然是让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最符合人性,就像天主教七宗罪里列出来的一样: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暴食,基本上全都符合人的本性,然而你见过哪一个被这些原始本性所支配的人能获得比较大的成就的?就算有,人家也是在获得较大的成就之后才放松的吧?既然如此,在取得成就之前,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的去进行准备——从业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投资者可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业余爱好者则可以认识一些业内的朋友、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但不管哪一种,你一定要踏实的迈出第一步。毕竟,“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件事情不仅仅发生在金融市场里,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职业生涯的各个角落,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也可以认为职场乃至整个人生,它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市场。

图:“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并非金融市场的权利

区块链应用心得,区块链的应用场景(5)

二、积极宣传

看完了“踏实做事”,我们再来看第二点,那就是积极宣传。

很多朋友此前可能都听过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要低调”,怎么个低调法?用传统的话讲,就是深藏不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前几年的行研经历中,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人也一直奉行着这一准则,毕竟互联网时代,是有新兴的礼仪准则存在的,比如说:很多人就讨厌别人在社交网络上炫耀自己的工作成果如何如何。因此,笔者认识的很多从业者,是很少发跟自己成就相关的朋友圈的。

然而,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频繁地刷屏很容易给别人添堵,但如果你有了一些比较独特的想法、或是相关的工作成果,却始终不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宣传却也不可行。要知道,在信息爆发的互联网时代,你的持续低调,换来的很有可能不是别人对你“深藏不露”的好印象,而是别人对你根本就没印象——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用来关注那些能给他们留下印象的、比较善于宣传的人了。

说到这里,各位朋友就需要注意一点:在热点急速转换的区块链行业中,如果你不能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或是你没有存在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有些时候比留下坏印象都要危险。在上一篇文章《区块链社区的宿命,从现实组织到数字社群》中我们曾经提到,商业组织的基础是共识,而共识的底层基础又是共同记忆。为什么很多币圈网红顶着丑化自己的风险也要出名?因为他们要通过在别人脑海中留下印象,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共同记忆”。而他们也很了解一点:在区块链行业,“坏人设”改变成“好人设”相对简单,但如果想从“没人设”改成“有人设”是比较难的。

那么,我们在自我宣传方面需不需要在意其他人的感受?当然需要。然而不要忘了一点,大多数人一方面不喜欢过分张扬,但另一方面也喜欢那些有成就的人。而如果你的成就给他们所带来的正面激励作用,能够超过你在宣传过程所带来的些许负面感观,那这个宣传总体来说就是比较有成效的。事实上,当你去观察最近几年在区块链行业暴得大名的草根英雄,有很多都是做自媒体出身。他们以此为流量入口,后来转型为了交易所、项目方、研究所等各种各样的区块链机构,这个看似意外的巧合背后,其实正是笔者前面所提到的一个事实:那就是适当的自我宣传对于一个人来说有都么重要。

图:自我宣传虽然可能会让一些人不爽,但它所带来的合作机会可能会弥补这一损失

区块链应用心得,区块链的应用场景(6)

好,在明确了“宣传很重要”之后,我们再来大致了解一下,对于一个普通的个体来说,进行怎样的宣传比较容易让别人接受。与很多人认为“我自己的朋友圈,我想法啥就发啥,别人谁也无权干涉”不同,笔者还是那句话:成功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的。如果你想以一个无需顾忌其他从业者感受的普通人身份存在,或是你的成就已经高到你无需再去考虑其他任何人的感受,那你自然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畅所欲言,但是,如果你是想将社交网络作为自己的宣传平台,并借此将自己的成果散播出去,个人认为还是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的。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像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平台,它对个人的重要性,其实并不亚于人民日报这种官方媒体对于政府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通过线上交流的频率远高于线下,这个时候,你的社交网络就是你的门面和喉舌、是你自己的人民日报,也是别人了解你的重要窗口。而正如政府会对官方媒体进行精心设计一样,我们在区块链行业也要对自己的社交网络进行适度的包装,尽管没法像媒体专家那样专业,但也不能太过马虎,起码要考虑到阅读者的感受。具体来看,作为一个审美非常大众化的人,笔者见过的一些比较让人感觉不错的朋友圈、往往具备有以下特征:

1,合适的频率。

相信经常刷朋友圈的朋友会有这样一种感受,零宣传或是铺天盖地的宣传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发朋友圈,时间一久,你很可能都想不起来这个号是谁,更遑论去进行合作了,频繁发朋友圈则更不用说,简直是让无数人深恶痛绝,轻者屏蔽,重者拉黑,晚期就直接被截图挂网上吐槽抨击了。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更新频率呢?作为一个曾经整天追区块链热点的研究员,以及一个忠实的朋友圈读者,笔者在综合一些朋友的意见后认为,对于币圈人来说,每2~3天发一条朋友圈是比较好的频率,这个时间是人们能够消化掉一个热点的普遍周期,多了则消化不良,少了就信息饥饿了。

2,专一的主题。

最近几年,一个源于娱乐圈的词突然一夜之间红遍了各行各业:那就是名人的“人设”,而比“人设”更红的词,当属“人设崩塌”,以至于有了“人设就是用来崩塌的”的戏言。每当这种事情发生时,这些名人及其拥趸便会宣称“人设都是你们说的,我家XX并没有刻意怎样怎样”的此类言论,但是对不起,如果说在“人设”的塑造中,没有经纪公司的参与,估计是谁都不信的——正是由于经纪公司有选择地释放出一些系统性的信息,人们才借此拼接出了这些名人的形象。

区块链行业也是一样,如果你想要通过你所释放的信息,让自己的区块链人形象在别人的印象中更加立体饱满,那这些信息最好要有一条比较稳定明确的主线、或是适当辅以一些点缀。比如说:某人一个月发了十条关于区块链投资与从业的经历或是心得,这其中又穿*两三条关于旅游和美食的朋友圈,那绝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这是一个喜欢旅游和美食的区块链从业者,但你如果今天区块链、明天心灵鸡汤、后天时事评论、大后天卖保健品,主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可能会让别人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根本没法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来拼接出你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形象,而你自然也就没法以一个区块链从业者的身份让别人记住了。

3,相对积极正面的观点与评论。

OK,现在我们知道了社交媒体更新的频率、大致的主题、再来看一下具体信息的内容。要探索这点,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对于区块链从业者来说,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什么。

有统计显示,大部分城镇上班族刷手机的时间有四个高峰期:早上8:00-9:30,中午11:30-13:00,下午17:00-18:30,晚上20:00-24:00这四个时间段。相信各位读者已经结合自身情况看了出来,这四个时间段是绝大多数城镇上班族的通勤及休息时间。既然是休息,人们对于相关信息的潜在需求,其实主要是一些或振奋、或放松、或能够充电的消息,虽然目前在这方面,什么时间释放什么样的信息还有待于讨论,但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尽量不要释放那种负能量爆棚的消息,比如说那种怼来怼去、歇斯底里的互撕叫骂,相信我,虽然大家不说,但负面的信息其实没有太多人愿意看,要知道人类对“正能量”信息的追求,其实是不分国籍与行业的。至于此类对个人形象的影响嘛,请自行参考菜市场那些吵架的大妈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图:给区块链人发朋友圈的三点建议

区块链应用心得,区块链的应用场景(7)

三、友善为人

看到“为人”这两个字,很多币圈链圈的朋友估计都会感到一阵反感。在他们看来,这种充满了浓厚社会气息的词,就不要从勾心斗角的传统领域和国营企业那里钻出来,祸害区块链行业这一片净土了,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都不怎么看重“为人处世”这一点,准确点说,不仅不怎么看重,甚至部分人已经达到了完全不重视的地步,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从在传统领域的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变成了无所顾忌、口无遮拦。用一些朋友的话来说就是:部分所谓的行业大佬,看着一副光鲜亮丽的精英相,结果一张嘴时说的那话,简直跟初中门口那些小混混没啥区别。

实事求是的说,在这个年代的新兴行业,人与人之间或许确实已经用不着那种传统的、比较官僚化的相处方式,譬如说:员工们无需在领导进屋的时候集体起立,集体就餐的时候也不用搞什么“正职坐中间 副职坐两边”的那一套规矩,更不用在饭吃了一半的时候,跑出去给领导敬酒,嘴里念叨着模块化的敬酒台词。尤其很多区块链企业的高管都是年轻的80后和90后,打小就向往自由的行事环境,对于这一套官场化的“礼仪”做派,可以说既不感冒也不认可,但是,有一件事情是不分年龄和行业、对于所有人都适用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我们大家要了解一点:“为人处事”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要让别人心里感到舒服。彼此之间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以便于接下来进一步寻求合作空间。从笔者所见到的情况来看,在充斥着年轻人的区块链行业,要做到这一点,其实远比在传统领域容易,你不需要诸如“碰杯时晚辈的杯必须低于长辈的杯多少多少厘米”的这类记起来都头疼的条条框框,只要以一个平等与和善的态度互相相处就可以了,事实上在这方面,很多的区块链从业者都是能够做到的,那他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答案是线上交流。

图:区块链时代的社交风格变化

区块链应用心得,区块链的应用场景(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