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别名山茶根,为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汪昂言:“黄明者良,中虚者名枯芩,即片芩,泻肺火,清肌表之热。内实名条芩,即子芩,泻大肠火,补膀胱水。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可做参考。入药常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一、黄芩的功效:
黄芩味苦性寒。苦可入心,寒能胜热。归肺、胆、胃、大肠经。功效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为治湿热之要药。
现代常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本草备要》:“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治澼痢腹痛,寒热往来,黄疸五淋,血闭,痈疽疮疡,及诸失血。消痰,利水,解渴安胎,养阴退阳,补膀胱水。酒炒则上行,泻肺火,利胸中气。治上焦之风热、湿热,火嗽喉腥,目赤肿痛。”
张锡纯言:“最善清肺经气分之热,由脾而下通三焦,达于膀胱而利小便。又善入脾胃清热,由胃而下及于肠,以治肠澼下利脓血。又善入肝胆清热,治少阳寒热往来。为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又善清躯壳之热,凡热之伏藏于经络散漫于腠理者,皆能消除之。治肺病、肝胆病、躯壳病,宜用枯芩;治肠胃病宜用条芩。”
二、黄芩的配伍应用:
1.常用配伍整理。
汪昂言:“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之圣药。”
李时珍言:“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
张仲景用黄芩三种方法:气分热结者,与柴胡配伍,如柴胡汤群方;血分热结者,与芍药配伍,如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土虫丸、当归散等;湿热阻中者,与黄连配伍,如泻心汤群方、葛根芩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黄芩配伍药物不同,治疗症候不同,具有代表性。
2.用于湿热诸病,如湿温、黄疸、泻痢、热淋、痈肿疮毒等。黄芩苦寒,燥湿泄热,并能解毒。治湿温发热、胸闷、苔腻之证,常配伍滑石、通草、白蔻仁等渗利化湿药,即黄芩滑石汤。治湿热发黄,可为栀子、茵陈等药辅佐,以增强清肝利胆功效。若肠胃湿热所致的泻痢,则多配伍黄连。治下焦湿热,小便涩痛,可配伍生地、木通,即火府丹。
李时珍言:“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黄芩能治因热而少腹绞痛证,从中可知。
用于痈肿疮毒,黄芩常配伍天花粉、白芷、连翘等药。《伤寒论》中常用其治疮疡多属上热下寒的厥阴病,如甘草泻心汤、王不留行散等。
3.用于湿热病壮热烦渴、苔黄脉数等证。黄芩擅长清气分实热,有退热之功。常配伍黄连、石膏、栀子等药。治寒热往来少阳之邪,常配伍柴胡、半夏等,即小柴胡汤。柴胡与黄芩的配伍,也是清肝胆之热最常用的药对之一。
4.用于肺热咳嗽。本品长于清肺热。单用即为黄芩散。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即用一味黄芩汤,常效如桴鼓。如配伍半夏、南星等,即治咳嗽痰壅证的小黄丸。
5.用于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等证。黄芩有清热与止血双重作用。可单用黄芩炭,或常配伍生地、白茅根、三七等药。如治疗吐血、衄血证,常配伍大黄、黄连,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如治疗远血证,可配伍附子、黄土等,即黄土汤。
6.用于胎热不安。黄芩有清热安胎功效。常配伍白术、当归等,即当归散。
7.用于黄疸证。阳黄证热在里或半表半里者,可适当用黄芩,《金匮要略》:“诸黄,腹痛而呕吐,宜柴胡汤。”或适当配伍以茵陈五苓散等。
8.用于止肠澼下利。黄芩味苦清热,长于下利。《伤寒论》中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常配伍葛根、黄连,即葛根黄芩黄连汤。如少阳阳明合病下利,则配伍芍药、大枣、甘草等甘缓之药,即黄芩汤。如三阳合病,常配伍鳖甲、大黄、桂枝等主治疟母,即鳖甲煎丸。
9.《伤寒论》六经辨证常见配伍。治半表半里少阳病之热,常配伍柴胡、人参等,如小柴胡汤、黄芩汤。治厥阴病之上热,常配伍干姜、附子等,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治太阳阳明之热,常配伍麻黄、桂枝等,如六物黄芩汤、葛根芩连汤、柴胡桂枝汤。治阳明里热,常配伍黄连、大黄等,如泻心汤。
三、黄芩的用法用量:
黄芩常入煎剂,亦可入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取效不同,全在配伍。清热多用生黄芩,安胎多用炒黄芩。清上焦热常用酒炒,止血则常用黄芩炭。
四、黄芩的应用注意:
黄芩为苦寒之品,伐人生气,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平素中阳不足者忌用。
《本草备要》:“过服损胃,血虚、寒中者禁用。”
这一抹残云
是留恋大地
还是奔向天空
它身不由己
一中医实战笔记20.6.14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