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盛维一房的崛起,作为盛家长房的嫡长媳,李氏庶出的身份也鲜少被人提起。
盛维一举成为宥阳当地有名的富商,堂弟盛维的帮助不小。这一点,不管是盛家大太太,还是盛维夫妇心里都有数,也都在极尽所能的回报。
逢年过节,盛维就将一车车的银钱宝物送往盛纮家,盛纮能官运亨通,从一个小小的登州通判,一步步走到京城,成为四品大员,这其中银子起了多少通关作用,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两兄弟这番配合默契,两位老太太也感情深厚,按理这两房是再融洽不过了。
不过,在李氏心里却始终有个疙瘩。
原来,大房大把的银钱衣物往二房送,对盛纮一家从上到下也极其大方,可王氏却在见面时,时常给李氏脸色看。
妯娌俩统共没有见过几次面,却让李氏心里如此不舒服。连华兰的婚礼,都推脱家里有事没来。可见,王氏的脸色给的有点重了。
可能一两次给孩子的礼物不满意,亦或送的东西不入王氏的眼,以王氏的浅薄性格,当场让人下不了台的可能性是有的。
盛维夫妇来拜访,盛维主要与老太太和盛纮交流比较多,李氏更多的是与王氏交集。李氏庶女出身,不管是家境还是出身,与王氏都会有差距。再加上王氏始终觉得盛维夫妇亏欠自家,耍派头给脸色自然是不可避免了。而这一切,都是李氏在独自面对。
李氏心里有委屈,却无处可诉。
在李氏看来,王氏显摆耍派头,不过都是仗着家里有人做官。如果家里有人在朝,就再也不用看王氏的脸色了。
有了这个想法,李氏在儿女的婚姻上,就多了一层谋划。在为淑兰说亲时,她首选的就是读书人家的孩子。
很快,宥阳当地有名的神童孙秀才就入了李氏的法眼。
孙秀才时年二十岁,十二岁就中了秀才,因家中贫寒,靠母亲帮人缝补浆洗过活,迟迟未能成婚。
尽管孙秀才家中贫寒,但在李氏包括盛家大房看来都不是事,盛家有钱,只要多多的给淑兰嫁妆就行了。淑兰嫁过去,孙秀才一心读书,不用再为生计发愁,那金榜题名不是指日可待?
此时的孙家,正在为一日三餐发愁,有这样一个富户亲家找上门,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很快,这桩亲事就成了,淑兰嫁到了孙家,同时带过去了大量的田产、铺子、银钱。
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盛家看上的这个孙秀才,是个扶不上墙的渣男。
可能是以前贫穷太久了,陡然的美好生活,让孙秀才一下子找不到北了。淑兰进门不到半年,就给孙秀才选了两个通房,一年不到,房里就多了四五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