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殖场鱼池里捞起的胭脂鱼。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摄
水产场创办人是老黄,2002年起养胭脂鱼,二十年从未间断。选胭脂鱼的理由很简单,“好看呀,一帆风顺,要讨个彩头。”
初办水产场,老黄每天奔走于鱼池间,“大夏天,裤衩破草帽,巡场一天走几次,晒得么么黑”。现在,70岁的他把更多的活儿交给员工,在办公室通过监控关注鱼儿。养胭脂鱼也不是为了市场销售,而是供给放流和科研。
2009年起,上海每年在长江口放流胭脂鱼,今年6月6日放流了10200尾,13年来累计放流数量超过45万尾。
放流是为了补充种群数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锦辉说,近年来,长江口水域持续能监测到胭脂鱼,表明增殖放流有了明显成效。
为了保护长江鱼类,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启动。陈锦辉说,“十年禁渔”对胭脂鱼保护一定有积极作用,也能逐步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过自然积累需要时间。
胭脂鱼和中华鲟等待被放流。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一种很多人连名字都没听过的鱼,为什么值得在意?
“我们一直在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载体是什么?它可以是一条鱼。在长江这么大的环境里,如果水体坏了,空气坏了,长江无鱼了,人类可能也生活不下去了。人和动物一定是共生共存关系,所以保护一条鱼最终是保护人类自己。”陈锦辉说。
鱼与上海
除了养殖放流,胭脂鱼与上海,还有更广的交集。
2002年,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苏州河水治理也提上日程。其实苏州河水已治理数年,但什么可以证明水质好坏?
当时在上海水产大学(现为“上海海洋大学”)任教的唐文乔提出,在苏州河放养胭脂鱼作为指示生物,“假如养得活,说明水已经比较好了”。他认为,整个长江都有胭脂鱼分布,苏州河以前肯定也有。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各方支持,当时的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市民有望在苏州河内发现胭脂鱼的身影”传开来。
02:05
胭脂鱼经历了繁盛、濒危到人工续命的过程,如今每年在长江沿岸有大量放流。 视频拍摄:陈悦 剪辑:彭友琦 (02:05)
2007年4月,胭脂鱼被投入苏州河南岸的活水公园“梦清园”试养。苏州河水过滤后流入园内,胭脂鱼生活一年,健康生长。
唐文乔团队又将苏州河水运到实验室,再次试养,不料“鱼表面鳞片颜色变得不正常,像白化病一样”。
论文《胭脂鱼部分血液学指标测定及其对苏州河水的响应》记录了实验结论:苏州河有机毒物和重金属对胭脂鱼有胁迫;也给出建议:改善溶氧和消除有毒微生物应是下一阶段苏州河的整治方向。
当然,如果你想见到胭脂鱼,面对面的机会,在上海海洋水族馆就有。
中国区一号展缸里,假山石上布满凹洞,胭脂鱼和中华鲟、鲈鲤生活在一起,各自游得气定神闲。没有传说中的“浓妆”,只有黑白灰,胭脂鱼在展缸里毫不起眼。
上海海洋水族馆中国区一号展缸,胭脂鱼和中华鲟生活在一起。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摄
经历了亿万年繁衍进化,它们变得与世无争,熟悉的人都说它“文静”“优雅”。
“它们都是慢性子,养在一起也不打斗。”水族副主管杨杰说,“胭脂鱼不像其他鱼那样打架抢食,有时喂饵料,它可以吞进去吐出来、吞进去吐出来,很慢很悠闲。”
每到喂鱼时间,水族师手一伸,胭脂鱼便聚集过来;饵料一投下,立马散开,各自觅食。潜水员清洁展缸,“较大的胭脂鱼喜欢围着人转,它以为你要喂食,就不停用嘴去吸你的头套,吸你的手,很亲切。”
在海洋馆的闭环环境中,胭脂鱼生活安逸,无病无灾。要说意外,杨杰只碰到过一次。水族师发现一条胭脂鱼肛门红肿,兽医检查后发现,胭脂鱼吞食了一块大鱼肉,里面有一根刺,吞下后无法排出,戳穿了肛门。经过手术取刺,这条胭脂鱼康复后重返展缸。
“在自然界,大鱼吃小鱼,鱼刺连皮包裹在胃里,胃酸可以消化。但我们投喂的是切块鱼肉,可能鱼刺戳出来,吞下后没法很好消化掉,排到肠道那个位置,一不小心就戳穿了。”杨杰解释。
水质清澈,进食无忧,没有天敌,水族馆里的胭脂鱼近乎活在“天堂”,唯一遗憾,是还没出现人们期待的那抹艳色。
黄排、粉排、火烧鳊、一帆风顺,胭脂鱼各种俗称的背后,是它形色多变的一生。幼鱼黑白相间,三条黑色横纹缠绕全身,背鳍高耸;鱼慢慢长大,横纹消失,一条宽黑纹横贯全身;性成熟后,胭脂鱼遍体发红,宽黑纹化为绛红色,明艳醒目,因此它也得名“亚洲美人鱼”。但胭脂鱼变色,并不容易。
回苏州河?
唐文乔也很难养出那抹艳色。
他曾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喂养胭脂鱼,把黑黑小鱼养成胭脂色大鱼,研究生、本科生都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