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心亮
江南人所说的河豚鱼,在我们烟台叫廷巴鱼。
廷巴鱼是河豚鱼的别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各大海区都有分布,渤海、黄海、东海都是廷巴鱼比较集中的产区。胶东半岛烟台附近海域,是多种廷巴鱼洄游的必经之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条船一次出海作业,捕获个万儿八千斤廷巴鱼,再平常不过。其肉味之美,据说堪比“天上龙肉”——龙肉谁也没吃过,这能吃到嘴的廷巴鱼肉,其鲜美,令人向往,其“剧毒”,却令人生畏。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人吃河豚鱼由来已久,久远到接近了古中国的历史起源。《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江浙人就吃河豚鱼了。那时候称河豚鱼为肺鱼,已经知道河豚鱼有剧毒,并且掌握了去除毒素的办法。
宋朝时,出了两位为河豚鱼作诗传名的大诗人。
其一,著名诗人梅尧臣在范仲淹的宴席上,当同僚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河豚时,忍不住诗性大发,吟道:“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在荻芽浅紫,杨花扑面的初春,细嫩洁白鲜美的河豚鱼上市,鱼虾怎么能及得上它味美珍贵呢?
其二,大文豪苏轼在《题惠崇春江晚景》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素有好吃的馋名。在他眼中,河豚美味,甚于江南春色。见画生情,盼望大快朵颐之情跃然于笔端。可见,在宋朝,吃河豚鱼,已经是一种时尚了。
汪曾祺先生在《金冬心》一文中写到,富甲两淮的大盐商程雪门在为新任盐务道铁大人的接风盛宴上,所用的头菜——非是燕鲍参翅这些名贵的海味,而是更为高级上档次的极品——清炖杨妃乳(河豚鱼所制)。杨妃乳有两个版本的说法,其一说是清炖单只七两以上的河豚鱼,一说是清炖河豚鱼的精巢(鱼面)。
汪先生行文,令读者颇费猜疑,不说这个典故的由来,各通行本也不给个确切的解析。我们没吃过没见过的也只能望“杨妃乳”而存疑了。可见,到了清中期,吃河豚鱼,已经成了达官贵人显示身份和地位的一件事了。
江南有谚“拼死吃河豚”。翻译成白话就是:为了吃河豚鱼,命都不要了。何其悲壮!
汪曾祺先生在《四方食事》一文中大赞江阴的河豚鱼,深为自己在江阴求学两年却未能饕餮一顿而遗憾。汪先生说,在江阴城的正街上,有一家很上档次的酒店,每年的河豚鱼上市季节,这家酒店卖河豚鱼。该酒店有一块祖传好几代的木板,木板上印的是一张保单。保单的内容是如果在他家吃河豚中毒致死,该店的主人负责偿命。这可真是,为了吃鱼而不惜命哉!
惜命的人还是有的。我看过一篇关于陈毅元帅的回忆文章,也是关于吃河豚鱼的。写这篇文章的是解放后两度出任江苏省省长的老革命惠浴宇。他写到,新四军在苏南抗日,部队连续作战,给养供应不上。正是江南初春,河豚鱼上市,陈老总和部队一起四下转战,缺油少盐,缺乏食物果腹,就和惠浴宇商议弄几条河豚鱼来吃。河豚鱼弄到了,可是河豚鱼有剧毒,稍有不慎就得丧命。陈老总和惠浴宇思量再三,还是挖了个深坑,把河豚鱼埋了。
其毒骇人听闻
河豚鱼真是一种神鱼,既有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种类,如我们烟台说的面廷巴;还有自海洋进入淡水进行生殖洄游,然后再回归海洋生活的种类,如江南的河豚就是由黄海、东海进入长江、钱塘江一带水域,进行一年一度的产卵洄游后再回归大海;更奇的是还有定居在淡水里的种类,如暗纹东方豚,进入江河后可以定居于淡水湖中,赖着就不走了。在生物界,一个物种,这么大跨度,没有障碍地在各种水文环境中生存,极为罕见。
能如此广泛地占领各个水域,它肯定有别的物种不具备的优势。河豚的优势是什么呢?
河豚的优势是全身带有剧毒,哪种生物也不敢以它为食物。河豚的眼睛、血液、内脏和卵巢的毒性尤其厉害,含有一种神经毒素,潜伏期极短,民间赠一诨名:“百步倒”。发病急,来势凶猛。开始时手指、口唇、舌尖发麻或刺痛,然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麻木无力、身体摇摆、走路困难,继而全身麻痹瘫痪、出现语言障碍、呼吸困难、昏迷,最后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的5分钟内死亡。每年因为误食了河豚而导致丧命的不时见诸报端。
河豚如此之毒,难道没有解毒的良药吗?
有,它叫泽蒜(音)。泽蒜,农村的孩子一般都认识,它的学名叫薤(xìe),《诗经》中就有歌咏它的篇章,汉魏六朝诗歌中常见它的身影。这是一种浸润了华夏文明的野菜。薤的鳞茎味道辛辣,似蒜而不分瓣,叶似葱,中空,略扁而细。
在蓬莱,沿海边的村庄广泛流传着一个泽蒜解廷巴鱼毒的故事。小时候,我不止一次听姥姥讲这个故事。
说的是明朝末年,蓬莱和栖霞交界有个村子,有一户人家,男人给地主扛长工,育有四个孩子,不幸老婆患病去世。四个孩子,大的不过十一二岁,小的才五六岁。孩子们吃不上穿不上,像小要饭的。男人无计可施,终于绝望了,心想与其遭这个罪,不如和孩子们一起死了算了。就买了半篓子廷巴鱼回了家。孩子们见爹爹带了鱼回来,高兴得直蹦直跳。男人强忍着泪水,把鱼做熟后,对最大的孩子说,你们先吃吧,我有点事先出去一趟,不用等我。他走后,最大的孩子就说,咱们去山上刨些泽蒜放鱼里面吧。这样能抗吃一些,还能多留两条鱼给爹爹。刨了好些泽蒜,洗净了放到了鱼锅里面。孩子们都饿得不行了,闻着廷巴鱼的香味直流口水。最大的孩子就做主说,给爹爹留两条大点的放锅里别动,剩的咱们分着吃了吧。四个可怜的孩子,吃得连鱼汤都没剩下一点。那个男人估计孩子们都毒死了,才一步懒似一步地回到了家。一看,四个孩子都活蹦乱跳。最小的那个孩子上去拉着他的手,“爹啊,你买的鱼真好吃啊!真肥真鲜啊!给你留了两条在锅里呢,你快去吃吧!”
每次听姥姥讲这个故事,我都深深庆幸这几个孩子命大,更为救活人命的泽蒜感动着。三十岁后,我再回头品味这个故事,感悟到的却是深深的悲辛。失去最后一丝生存保障的农民,何其可怜。那样的社会,毒过廷巴鱼。
到底泽蒜有没有传说中的解毒作用呢?我相信是有的。因为俺村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俺村有一个特别会过日子的老头,姓金,说话有些结巴,生前在俺村创造了好几个经典。刚解放那会儿,俺村有个学校,派来支教的于教师是莱阳人,挨家派饭吃。农民家里条件再不好,招待老师也是不敢怠慢的,都是弄点白面,烙饼或者是擀一点面条,有新鲜鱼的时候焖条新鲜鱼,没有新鲜鱼的时候,熥上条咸鲅鱼或者咸鲐鱼,让老师多少见点荤腥。
那一天正好临到了金老汉家。金老汉早早到学校告诉于老师:“今天中午——到、到、到——俺家吃饭,俩——凉,俩——热。”于老师直说:“大爷,不敢麻烦啊!”当时是暮春三月,菠菜长得正粗壮。中午,于老师去他家吃饭,果然端上来了四个菜,果然两个凉菜两个热菜,凉菜是——蒜泥拌菠菜叶、芥末拌菠菜杆;热菜是——炒菠菜叶、炒菠菜杆。从此,金老汉从街上走过,村人就悄声说:“俩凉俩热来了!”
话说有一年夏天,他家邻居给了他几条廷巴鱼,拾掇完之后,看看那个大廷巴鱼肝,又肥又嫩,真舍不得扔掉,就连鱼一起焖在了锅里。吃完以后,中了毒了。邻居赶紧找人救他,据看到的人说,金老汉被廷巴鱼毒得整个嘴都揪揪在一起了。
乡邻赶紧上山刨回来泽蒜,鳞茎捣碎灌下去,吃下肚去的廷巴鱼全都呕吐出来,然后熬一碗浓浓的泽蒜汤喝下去,总算捡回来一条老命。
在陆地上有泽蒜可以救命,如果发生在汪洋大海,这可怎么办呢?俺大舅经历过一次发生在海上的廷巴鱼中毒事件。
那是40多年前,俺大舅在村里渔业队领船,当船长。船上共五个人,有一个姓徐的小伙刚上船不久,负责做饭。那天正好打了几条大廷巴鱼,大家就商议说吃廷巴鱼开卤面。
廷巴鱼肉开卤,那才叫一个鲜呢。现在的什么海胆面、扇贝面、海蛎子面、大虾面,都不及廷巴鱼卤面的十分之一。
我大舅是船长,负责掌舵。做好了廷巴鱼卤面,其他四人先吃,吃完了换我大舅吃。我家门里的一个三爷爷先吃完了,要换我大舅去吃,刚走到舵楼外面,就叫着我大舅的名字:“今天的面卤不对劲啊,我的手有点使不上劲了。”那一年我这个三爷爷将近六十了,人老,身体抵抗力不行,首先被廷巴鱼放倒了。我大舅赶紧问另外三个人,他们也有了头晕恶心的反应,吓得我大舅全速马力,开船赶回蓬莱港,上岸赶紧送去医院,一检查,廷巴鱼中毒了——所幸是轻微的。
估计是当时洗鱼时鱼血没有拾掇干净——脊梁缝的血水没有挤干净造成的。一滴廷巴鱼血,放倒了一船人,你说廷巴鱼的毒性有多大?
其美难以言表
烟台出产的廷巴鱼分为四大种类,分别是面廷巴、黄尾巴根、刺葫芦、红尾巴根,都是俗名,老渔民世代相传的。资料上倒有各种分类的廷巴鱼学名,一长串一长串的,除了科研人员,谁能记得住?还是俗名好记,简洁而形象。
廷巴鱼第一场汛期是在农历的三月十八以后,这个汛期来的是面廷巴;第二场汛期是在农历的四月底五月初,这场汛期来的是刺葫芦和黄尾巴根;秋天寒露后,过的是红尾巴根,这种廷巴鱼不常有,时来时不来。
先说面廷巴。面廷巴腹部白色,往上渐渐变青发黑,到了脊梁杆就是纯黑的了。由于腹部触手柔软光滑,色白微黄,似揉好的面团一般,所以得名面廷巴。它是廷巴鱼中最大的,能长到体长接近1米,重十五六斤。
我大舅讲述:1971年春天,他领船在烟台口外“放”(捕)廷巴鱼,一潮“放”了好几千斤。留出了一条最大的,送给俺村在烟台工作的一位老乡尝尝鲜。这条面廷巴清除头尾五脏,漂干净血水,剔除鱼刺后,出了近十斤净肉,莹白娇嫩。老乡的媳妇手巧,用咱们胶东“溜滑肉”的方法,溜了一大锅鱼片。先把鱼肉切成大大的薄薄的鱼片,越薄越好,两面沾上一层干淀粉,烧开一大锅滚水,推进去鱼片,一滚即熟。撒上香菜末,滴上香油、醋、胡椒面。每人用小盆盛着吃———鲜,脆,嫩,香,酸,辣,其滋味无可比拟。
黄尾巴根是廷巴鱼中最漂亮的,也是毒性最大的。因其色泽妖艳,还有个土名字叫“花丽棒槌”。其身体形状酷似旧时农村妇女捶衣服的棒槌,脊梁杆是青灰色,发暗蓝光泽,尾巴根黄绿色。令人称奇的是,胸腹部画满左右对称的“火”字形象的黄绿色花纹,好像是在警示人们:我有剧毒,别吃我,吃我是玩火自焚!
长岛渔民最喜欢吃黄尾巴根,视它为大补的食物。每有捕获,就收拾干净,挂在舵楼上,日风夜露,直到深秋。寒露三朝,收青萝卜。刚下来的青萝卜块炖黄尾巴根,堪称一绝。
长岛人豪爽,只要渔船靠在一起,不管识与不识,到了饭点,就会提搂着高度白酒瓶子,招呼邻船上的人一起喝一顿。如果对方说不胜酒力,婉言相谢,他就会盛上满满一大碗萝卜块炖黄尾巴根,隔船送过来。黄尾巴根的鱼皮有铜钱般厚,有个别名叫“假海参”,吃到口里软,糯,香,鲜,难以言表。
刺葫芦黄白黑花纹交织,形体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都是有刺的。有满身长刺的,有腹部长刺的,有刺很尖锐的,有刺是圆点状的。小孩子往往用一根小木棍捅刺葫芦的肚子,越捅越大,越捅越大,能超过其身体的五倍大小,所以刺葫芦又叫气鼓鱼。
烟台有过年打冻的风俗,用富含胶原蛋白的大公鸡、猪蹄、猪皮来制作,鲜美异常。刺葫芦扒皮收拾干净后,可以熬白色的冻,熬出来白亮透明,柔韧紧致。海边的孩子,会唱一句顺口溜:“刺葫芦,熬的冻,筷子挑,挑不动。”那味道比鸡冻猪蹄冻还要鲜美十分。
红尾巴根在四种廷巴鱼中个头最小,最长不过四寸,一般的就三寸长短。据说这种廷巴鱼长不大。其形体类似黄尾巴根,但尾巴根为砖红色。
20多年前,去吃一个领导的生日家宴。阴历十月,天下着小雨,渐渐转为小雪。我们一群人喝得面红耳赤,上来了一道菜,炸制的浅金色肉条,蘸芝麻花椒盐。谁也没吃出来是什么。说它是猪肉吧,颜色却是纯白的;说是鸡肉吧,又比鸡肉细嫩;说它是鸭子吧,鸭子肉根本不可能这么鲜;是鱼?却丝毫没有鱼腥气。最后谜底揭开:红尾巴根廷巴鱼净肉裹鸡蛋清炸的。
为了这道主人别具匠心准备的菜,每人又多喝了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