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电影《风月奇谭》重现了这一场景
也有那好赌的,非跟小贩连赌个几局,也许连输几把,小贩一串没卖出去还白赚,或是大赢特赢,顾客可能不计较,哈哈一乐,拿走一串算完,要认真起来,保不齐一篮子能拿走。
谁也不知道这一招从哪儿兴的,当时北平除了卖糖葫芦,卖烧鸡、卖烫面饺的小贩也带签筒,卖奶酪的除了抽签还有玩骰子的,今天北方一些地区还偶有出现。
虽然几串糖葫芦是小钱,但这究竟涉赌而近乎骗局,在旧社会也属禁止之列——蒋委员长倡导“新生活运动”,都只许打卫生麻将,你还敢赌糖葫芦?抓!于是每天,街上总有那么几个倒霉的小贩,被黑衣服白绑腿的巡警揪住后脖领子。
这种玩意儿,到底属于一类恶习,不登大雅之堂,正经字号是不屑的。而老北京糖葫芦界曾经的顶流,也都出自这些老字号。
当年卖糖葫芦最有名的两家,说起来可能没人相信——它们一家叫九龙斋,一家叫信远斋。
是的,全盛时期的它们,业务范围可不止小玻璃罐儿酸梅汤。
© 淘宝
最早的九龙斋,据唐鲁孙先生说其实是个摊儿,但在最热闹的大栅栏东口外,夏天还卖酸梅汤,冬天卖果子干,蜜饯果品又好又全,也就久负盛名了。
他家糖葫芦声名大噪的原因之一,今天听了也可乐,是因为他们独创了整段山药蘸的糖葫芦,四九城仅此一家,别处不卖——如今这有什么稀奇!可在那个年代,这还是个稀罕物。
相比之下,信远斋就气派多了,不仅因为人家有店面,而且开在琉璃厂,过去是文人雅士的胜地,逛书市逛累了的先生教授们往来一坐,都快把掌柜的熏出书卷气了。
© 方砚 绘
他家的糖葫芦,因此也比别家讲究点儿,可能是怕文人们当街举一大串啃有失体面,便不用长竹签穿,而是一个个单独的冰糖山楂或海棠果,买的时候盛在一个垫了油纸的纸盒里交给顾客。
而信远斋酸梅汤和糖葫芦的长期顾客,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梁实秋、张恨水、李苦禅,大概也少不了最爱逛琉璃厂,又最爱甜食的鲁迅。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壶卢。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他肯定没少吃!
© 《觉醒年代》
此外,东安市场过去还有一家“隆记”,有名的是豆沙馅儿山里红糖葫芦,开口露出的馅儿上,还能拿瓜子仁儿贴出梅花方胜图,再就是沙营葡萄夹山楂糕丁。今天北京的糖葫芦,也少见这么精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