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体取法以二王为宗,名门正派,符合帝王的价值取向,这种字体雅俗共赏,也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再加上科举制度的诱惑,引发了全民学书的热潮,因此台阁体对书法的普发挥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明朝浩大的文化工程《永乐大典》的编修,这项工程用动用了1300多人,全部内容以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台阁体小楷书写而成,这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代科举考试时,全部要写这种方正平和的台阁体。阅卷老师就无法通过笔迹鉴定来判断文章是谁写的了,避免了考试的徇私舞弊,做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台阁体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强调共性,强调规范,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台阁体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且影响了五、六百年之久,它的存在就证明了它的价值。单从欣赏美的角度看,缺乏个性的东西是不完美的,台阁体千人一面,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但从书法的大前提看,审美必须具备共性和个性的双重美,以批评台阁体缺乏个性为由而借机兜售今人丑怪的书风,显然暴露了不健康的心理。台阁体是以欧、赵两种风格渐渐演变而形成的,其取法正宗,非丑书、江湖书法所能比肩。比如沈度的《敬斋箴册》,就是放到今天的书法国展上,有谁敢说这是一幅俗书?难道今天的丑书,迎合时俗和评委的“展览体”就是雅书?所以一味地全盘否定、贬斥台阁体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