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士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近些年,有一批优秀的红色题材影视剧深受观众喜爱,《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其中一部。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观众,恐怕对一个情节记忆犹新:石光荣为了追求褚琴,和对手胡团长“比饭量”,两个人各自先吃下50个土豆,不分胜负,又各自拿来10斤豆腐“塞”进食道!两个人都被噎得直翻白眼!
这场景,看得伙夫吓傻了,急忙央告两个“首长”不能坐着,赶紧不停地在山上跑,而且不能停!两人听了伙夫劝告,不停地跑动,终于才把食道里的豆腐“墩进肚里”,这才没有“因噎牺牲”。
观众看到这里,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表现战争年代我军官兵的个性和激情而设计的夸张剧情,伙夫未免紧张过度了。其实不然,伙夫担心的问题,的的确确是在战争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伤亡原因。
说起来,大家可能觉得有些好笑,英雄怎么会“因噎牺牲”?那不是太埋汰了?事实上,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是体会不到这种死法背后的悲怆和心酸的。只有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走出来的老战士,会深刻体味其中的悲壮。
自古军旅都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古来征战几人归”,既是一种豁了命的慨然姿态,也是一种以身许国的承诺,看似“今朝有酒今朝醉”,其实更让人品味出雄浑昂扬的力量。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很常见,据日本旧时代的汉医记载,日本德川时代,武士在和平时期的“脉象”,竟然比不上在征战中饥馑不绝的女人脉象,说的是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人类的生理本能会极大增强】
这种情感,是古往今来军队所共有的真挚灼热,人民军队的官兵当然也具有这种情感和表现,但这绝不是一种颓废的表现。
有人会说,这么吃,不是暴食暴饮吗?暴食暴饮既是不科学的吃法,也是一种浪费,尤其是我军在战争年代长期缺吃少穿,这也太不应该了吧。
对生活在幸福太平岁月中、饱受“富贵病”困扰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吃法的确是难以理解的。人们不知道的是,在物质食物格外匮乏的情况下,人们(包括动植物)都会激发一种“生理潜能”,这种生理潜能就像“营养阀”,可以灵活调节人体的吸收消化和储藏营养的技能。
没有食物的时候,人体会尽量减少消耗。而有足够营养的时候,却能以高于太平岁月正常水平的能力,容纳吸收大量养分。所以条件越艰苦,战士的这种能力越发达。犹如“骆驼”,在长期没吃没喝的条件下行军作战,而遇到充足食物时,又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胃口!
以艰苦卓绝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例,红军战士既能长时间靠野菜野草树皮,甚至皮带鞋底充饥,在偶尔遇到食物充足的时候,则展现出超出常人的食量,从而补充营养、储备能量。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人体的原始本能,能在最差的营养状态下支撑生命,这是和平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长征中有过这样的悲剧,有红军战士在缴获了一批玉米后,吃得太多,口渴了,又吃下许多水灵灵的李子,吃饱了躺下睡着,结果玉米粒消化时遇水膨胀,竟然涨破了胃,最终牺牲!红军广泛宣传这一教训,要求吃多了绝不能倒下睡觉,必须不停地运动,尽快消化。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经历九死一生的勇士们食量惊人,让本来就豪爽多吃的西北汉子也吓住了。开国少将唐金龙回忆说,当时他和3个战友到哈达铺后,上街买吃的,4个人个子都不高,身量也不大,却买了20只烧鸡,2个5斤(共10斤)的大锅盔吃,看得哈达铺的汉子们个个目瞪口呆。
结果,4个人吃得个个走不动。一个战士肚子涨得满地打滚,最后牺牲了!唐金龙含泪说,自己每每回忆这件事,都非常后悔:“早知道这样牺牲一个同志,宁可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