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是云南的风味食品。它的起源,一般都采用蒙自的“过桥情”之说,但那是民间传说,无凭无据。笔者年轻时在建水工作多年,亲耳听过过桥米线创始人的后裔讲述过过桥米线的创制,现在把它整理出来,以飨吃货。
说起来,还是清代咸丰年间的事了。咸丰年,是公元1851年至1862年间。建水有一位名叫刘家庆的厨师,在鸡市街的街头,开了一家叫“宝兴楼”的米线馆。他不卖凉米线,只卖热米线。由于他的米线汤是用猪骨头汤加鸡汤再加草芽熬制的,味道特别醇厚、鲜美,加上汤热,“宝兴楼”的米线就以味鲜、爽口每天吸引着建水周围的食客。
一天早晨,刘家庆刚刚打开“宝兴楼”的大门,就见一位举止文雅、衣着讲究的中年人踱着方步,从容地走进厨房。刘家庆对他说“大新爷,(这是当时建水人对有身份的读书人的称呼),您要请什么米线,只管吩咐,不必到厨房里来。”这位“大新爷”对刘家庆说:“今天我有一种新的米线吃法,你来照着我的说法做。”说完,将三钱银子放到桌上。
这位客人的做法是:第一步,把猪肉的里脊肉切成极薄的片,加小粉揉捏,之后把它放入大海碗中,舀一调羹熟猪油淋在里脊肉片上;第二步,再把茭瓜(建水人叫地茭)切片,连同草芽也放入大海碗中;第三步,从锅里舀出滚烫的肉汤迅速倒入大海碗。
这位“大新爷”又要刘家庆另外拿一只碗盛米线,先把米线放在铜漏勺里,三摇两摆一甩,倒入碗里成梳背状。这样,一个大海碗、一个米线碗同时端到“大新爷”面前。
只见这位“大新爷”不慌不忙地拿起筷子,先在大海碗里搅一搅,然后将米线挑入汤里边涮边吃。这种吃法,不仅是店主刘家庆看得愣住了,来“宝兴楼”吃米线的顾客都看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