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孙氏“惟”字辈人物在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也各有成就。二十一世纪,孙氏“德”字辈、“志”字辈人物已经成长起来。改革开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必将使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美好和辉煌。
孙竹雅书碑
同治十二年孟春,兴义老城街上文昌宫前人头攒动。兼署兴义知县的叶正邦知府带一对緑营清兵来回维持秩序。前任兴义知府孙清彦要为笔山书院写碑的消息传扬出去,一大清早,兴义八大户、各商帮行会、乡绅耆老、书院师生等,纷纷汇集起来,巴望一睹名人丰采,见证一桩文教盛事。这真是桩风雅的盛事。十年战乱,兴义老城“三陷三复”,如今尘埃落定,官府求治,百姓求安,士人、蒙童希望读书求学。于是,熙熙攘攘之中,自然有些瞧稀奇凑热闹的闲杂人等。但书碑不是唱大戏,更不是办人砍脑壳,如此麻麻闹闹成何体统?笔山书院斋长李辉垣为此着急,却一筹莫展,皱起一道川字眉。
忽然,是谁一声惊呼:
“哇!刘三爷!”
一条老城大街,顿时安静下来。从南门口到文昌宫书院大门,人们自觉地闪到路边、让出一条通道来。两顶蓝布轿子吱吱悠悠、款款走过。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目送轿子停在门前。府镇各军统领刘官礼掀帘出轿,身着三品朝服,一脸的和颜悦色。见叶知府上前迎候,急忙拱手施礼。二人不及寒暄,便一同转至后轿,恭请孙清彦下轿。李辉垣立在门牌下,禁不住心潮澎湃。毕竟三位知府相聚文昌宫,这是笔三书院自乾隆年间创建以来不曽有过的事情。虽然刘官礼只是“在籍知府”,但若不是因为他的撮合,区区一个书院怎么能够请得动鼎鼎大名的孙竹雅?况且,这下五屯刘三爷虎威断不是凭借那朝庭的顶戴花翎来装模做样的。
孙清彦缓慢地走出蓝轿,却是一袭平民的普通装束,蓝布长衫灰马夹,小圆帽后拖着一条花白的长辫子。看上去五十四、五岁光景,俨然就像牛鼻子桥头卖烧腊的何老者。这位素有“清贫太守”之称的书画家,正是当年亲率万千緑营和团练夺取兴义县城、攻克安龙府城、文武双全的孙大人!多半也就拿他当何老者们来打整。他见刘官礼、叶正邦双双揖礼在前,对二位略一拱手,便把目光朝北望去,水晶观上梧桐花开,纷披灿烂。顿觉物是人非、往事如烟。